别名 | |
汉语拼音 | xia yan feng wei jue |
英文名 | Two-eared Brake |
药材基原 | 为凤尾蕨科植物狭眼凤尾蕨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70-120cm。根茎木质,直立,顶端密被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40-60cm,无毛,基部淡褐色,上部禾秆色至淡绿色;叶片厚纸质,无毛,长圆状卵形,长40-50cm,宽25-30cm,二回羽状深裂或基部三回羽状深裂;羽片8-10对,对生,有短柄,下部的斜展,上部的无柄,阔披针形,长15-20cm,宽3-5cm,顶端长尾尖,篦齿状深羽裂达羽轴两侧的宽 翅,基部1对羽片的基部分叉;裂片20-25对,互生,镰刀状阔 披针形,长1.8-3cm,宽5-7mm,全缘;羽轴呈禾秆色,叶脉 明显,裂片基部上侧小脉与前面裂片基部下侧小脉联成弧形脉, 在羽轴两侧形成1行狭长的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群线形,沿裂片边缘延伸,裂片先端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50-1500m稍干燥疏阴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胃;大肠经 |
功效 | 止痢;收敛止血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主治 | 泄泻;痢疾;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有止血、收敛、止痢的功能。用于痢疾、肠炎及外伤出血等症。 |
考证 | 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teris biaurita L. |
科属分类 | 凤尾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