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马珂、马珂螺、马鹿贝 |
汉语拼音 | ke |
英文名 | precious |
药材基原 | 为蛤蜊科动物中国蛤蜊的壳。 |
动植物形态 | 中国蛤蜊,贝壳长椭圆形,质稍厚而坚,一般壳长50mm左右,高约为长的3/4,宽约为长的1/2。壳顶于背缘喘中央稍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宽大,呈宽披针形。壳表黄绿色或黄褐色,生长线极显著,于壳顶处细致,在中部和腹缘上方形成同心环形的凹线。自壳顶至腹缘有深浅色调不同、宽窄不等的放射状色带。壳前缘圆;后缘稍尖,腹缘弧形。壳顶有时剥蚀状,略呈蓝白色。壳内面白色,后背丝和凹陷部分微带蓝紫色。韧带槽三角形,内韧带黄褐色,铰合部左壳主齿1枚,二叉状,交、后侧齿单片;右壳主齿2枚,前、后侧齿双片。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末端钝圆,向前略超过后闭壳肌痕。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半圆形。水管短,愈合,末端具小触手。足部大。 |
资源分布 | 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东南沿海亦有。 |
生态环境 | 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沙滩底,喜潮流通畅、盐度较高,较为清洁的沙质环境,埋栖深底100-300mm。繁殖季节长,通常于3-4月为最盛,可延续到9月。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冬、春季捕捞,捕得后,沸水烫,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本品含蛋折质、脂质、糖、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腺苷一磷酸(adenylic acid),腺苷三磷酸 (adenosine triphosphate)肌苷(inos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并含三甲胺,甜菜碱(betaine),肉毒碱(carnitine),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已糖胺(hexosamine),葡萄糖胺,D-半乳糖等。还含蛤蜊黄质(mactraxanthin)即(3S,5S,6S,3S,5S,6S)-5,6,5,6-四氢-β,β-胡萝卜素-3,5,6,3,5,6-六醇[(3S,5S,6S,3S,5S,6S)-5,6,5,6-tetrahydro-β,β-carotene-3,5,6,3,5,6-hexaol]。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咸;性平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退翳明目 |
功效分类 | 明目药 |
主治 | 目赤;翳膜;胬肉;远视不明,眼部涩痒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细粉点眼。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治眼赤痛后生肤翳,远视不明,瘁涩:马珂三分,白龙脑半钱,白矾灰一钱。同研如粉。每以铜箸取如米许,点之。(《圣惠方》)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别录》:主消翳膜及筋胬肉,并刮点。 2.《唐本草》:主目中翳,断血生肌。 |
考证 | 出自《唐本草》。 1.《雷公炮炙论》:珂,要冬采得,色白腻看,并有白旋水文,匆令见火,立无用处。凡用以铜刀刮作末子细研,用重绢罗筛过后,研千余下用。 2.《唐本草》:阿,贝类也,大如鳆,皮黄黑而骨自,以为马饰。生南海。采无时。 3.《纲目》:珂,马勒饰也,此贝似之,故名。按徐表《异物志》云:马珂螺,大者围丸寸,细看围七、八寸,长三、四寸。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Mactra sulcataria Deshayes] |
科属分类 | 蛤蜊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