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白米茹粮、山仆薯、山薯、板薯、地遍、山朴薯、大力王 |
汉语拼音 | bai shu lang |
英文名 | Rhizome of Hispid Yam |
药材基原 | 为薯蓣科植物白薯莨的块茎。 |
动植物形态 | 白薯莨,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大小不一,卵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外皮褐色,有多数细长须根,断面新鲜时白色或微带蓝色。茎粗壮,圆柱形,长达30m,有三角状皮刺,初有柔毛,后渐变无毛。掌状复叶有3小叶;叶柄长达30cm,密被柔毛;顶生小叶倒卵圆形、倒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4-2cm,或更长而宽,侧生小叶片较小,斜卵状椭圆形,偏斜,先端渐尖,全缘,表面稍有柔毛或近无毛。雄花序长可达50cm,穗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密被绒毛;雄花外轮花被片小,内轮较大而厚;雄蕊6,有时不全发育。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硬革质 ,长3.5-7cm,宽2.5-3cm,密被柔毛;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向蒴果基部伸长。花期4-5月,果期7-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沟谷边灌丛中或林边;野生或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生物碱薯蓣碱(dioscorin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薯蓣碱味苦有毒,结构与可卡因相似,作用亦有些类似。它对大鼠、小鼠均可引起印防己毒素样惊厥,在接近惊厥剂量时有某些催醒作用;皮内注射对豚鼠有局部麻醉作用;能增强肾上腺素对麻醉猫的升压作用;在离休豚鼠回肠标本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正常大鼠有抗利尿作用,1mg相当100微单位垂体后叶素;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60mg/kg。薯蓣皂甙(Dioscine)为薯蓣碱之二氢异构体,作用性质相似,但较弱。 |
药理学 | 对小鼠之半数致死量为100mg/kg;水溶液不稳定。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苦;寒;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消肿药 |
主治 | 痈疽肿毒;梅毒;下疳;跌打肿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研末调涂、熬膏贴。 |
用药禁忌 | 禁内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中毒症状:误吃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考虑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如出现昏迷,可注射强心兴奋剂,给氧;腹部剧痛可用复方樟脑酊止痛。民间疗法:据广州草药医师介绍:生姜一两榨汁,和米醋二两,甘草三钱,用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先含漱,后内服;岗梅半斤,用清水五碗煎至二碗,饮服。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生草药性备要》:洗疳敷疮,散热解毒,理痈疽恶毒大疮,消肿。 2.《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伤肿痛,敷背痈,治下疳。 |
考证 | 出自1.《生草药性备要》。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白薯莨,薯块和枝有毒。含薯蓣皂甙等。 |
药物应用鉴别 | 白薯莨与连翘,皆主清热解毒,但白薯莨为块茎,其质重而下沉,偏于泻火;连翘为果实,其质轻而上浮,兼能解表。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ioscorea hispida Dennst. |
科属分类 | 薯蓣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