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水仙球根、水仙头 |
汉语拼音 | shui xian gen |
英文名 | Bulb of Chinese Narcissus |
药材基原 |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 |
动植物形态 | 水仙,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球形。叶基生,直立而扁平,宽线形,长20-40cm,宽8-15mm,先端钝,全缘,粉绿色。花茎中空,扁平,几与叶等长;伞房花序有花4-8朵,花轴承平伸或下垂;总苞片佛焰苞状,膜质;花芳香;花梗突出包外;花被管细,近三棱形,长约2cm,灰绿色;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先端具短尖头,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短于花被;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列。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果期4-5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
生态环境 | 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用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鳞茎类球形,单一或数个伴生。表面被1-2层棕褐色外皮,除去后为白色肥厚的鳞叶,层层包合,割皮后遇水,有粘液渗出。鳞片内有数个叶芽和花芽。鳞茎盘下有数10条细长圆柱形根。气微,味微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鳞茎含水仙葡配甘露聚糖(narcissus-T-glucomannan),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sazettine),淀粉(starch),鳞及蛋白质。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根茎所含石蒜碱等生物碱的药理,见石蒜条。 2.根茎粗制浸剂及总生物碱的药理如下: 2.1.对子宫的作用粗浸剂对豚鼠、兔与猫的离体及在体子宫都有强大的兴奋作用,小剂量引起紧张度增加,大剂量可出现强直性收缩,对离体豚鼠子宫作用更显著,对怀孕豚鼠有明显的坠胎作用。 2.2.抗肿瘤作用:水仙总生物碱20-3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 3.抗病毒作用水仙煎剂对小鼠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体外试验亦有效。 |
药理学 | 粗浸剂灌胃能使鸽呕吐,狗每天肌肉注射16mg/kg,共10天,第1、2天均有呕吐,以后即能耐受,中间死亡1只,另2只停药后观察1个多月未见异常,中毒症状为活动减少,食欲及体重明显下降,1及4mg/kg者则无明显表现。用药狗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均有明显增加,且能维持较长时间,而一般抗肿瘤药多使白细胞数降低。小鼠腹腔注射总生物碱半数致死量为182mg/kg,亚急性试验(每天腹腔注射1次,共10天),大鼠为23mg/kg,小鼠为59mg/kg。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 微辛;寒;有毒 |
归经 | 心;肺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钱骨梗喉 |
用法用量 |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
用药禁忌 | 阴疽及痈疮已溃禁用。本品有毒,不宜内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纲目》:治痈肿及鱼骨哽。 2.《本草再新》: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去风,疗百虫咬伤。 3.《岭南采药录》:取头部捣烂,敷治乳痈;又治一切毒痈疽,捣烂敷之,能散毒。 4.《四川中药志》:治耳前后肿,颊肿。 |
考证 | 出自《纲目》。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Bulbus Narcissus Tezett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 |
科属分类 | 石蒜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