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凤凰草、凤尾草、三叉草、小凤尾、翠云草、山凤尾、井边茜、凤尾蕨、凤凰尾、鸡脚草、半边草、白蕨、黑边草、三叉草 |
汉语拼音 | feng guan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Sword Brake |
药材基原 | 为凤尾蕨科植物剑叶凤尾蕨的根茎或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15-60m。根茎短细,斜升或匍匐,有条状披针形鳞片,赤褐色。叶簇生,叶柄禾秆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孢子囊的叶片矩圆状卵形,长10-25cm,宽5-15cm,2回羽状分裂,有羽片3-5对,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无柄,有侧生小羽片1-3对,或有时仅为2叉,顶生小羽片特长,和其下的一对合生,小羽片披针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顶部有细锯齿外均全缘;不生孢子囊的叶较小,小羽片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尖锯齿。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孢子叶边缘,但小羽片的顶部及基部无孢子囊分布。 |
资源分布 | 分布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50-1000m的溪边、草地或灌木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全草或根茎,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煎剂在10-20%浓度时能抑制弗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但不能杀菌。叶部的抑菌作用较根茎及叶柄为强。全草的效果亦不及叶,有效成分可能主要在叶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微涩;微寒;有小毒 |
归经 | 肝;大肠;膀胱经 |
功效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解毒药 |
主治 | 痢疾;泄泻;疟疾;黄疸;淋病;白带;咽喉肿痛;痄腮;痈疽;瘰疬;崩漏;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疥疮;湿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1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折伤,或洗疳、疥疮,亦治痢疾,又退黄气。 2.《岭南采药录》:专解腹中邪热诸毒,杀虫。治鼻衄,诸下血,血崩,血痢,便毒肿痛。其子内服,治心气痛。 3.《广州植物志》:治疟疾及淋病。 4.《广东中草药》:清热消滞,凉血解毒。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夏天感冒发热,泌尿系感染,疖肿,皮肤湿疹。 |
考证 |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teris ensiformis Burm. |
科属分类 | 凤尾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