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蒲草、咸水草、野席草、席草仔 |
汉语拼音 | kui cao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莎草种植物短叶茳芏的根或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短叶茳芏,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有长而木质化的匍匐根茎。秆直立,锐三棱形,平滑。基部有叶片l-2,长不足3cm,宽3-8mm,平展,叶鞘长,棕色。苞片3,叶状,其中1片发达,托着花序。聚伞花序复出;穗状花序松散,有小穗5-10;小穗线形,长5-10mm,宽约lmm,有10余朵花,小穗轴具狭翅;鳞片排列疏松,长圆形,长约2mm,先端钝,无短尖,背面红棕色;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突出;花柱短,柱头3,细长。小坚果狭长圆状三棱形,与鳞片近等长,熟时黑褐色。花、果期6-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河旁、沟边、近水处。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淡;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凉血;利尿 |
功效分类 | 清热凉血药;利尿药 |
主治 | 风火牙痛;吐血;尿血;白带;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 |
科属分类 | 莎草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