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虎掌南星、天南星、狗爪南星、白南星、红南星、狼毒 |
汉语拼音 | pang xie q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天南星科植物螃蟹七的块茎。 |
动植物形态 | 螃蟹七,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3-5cm,常具多数小球茎。鳞叶3,褐色,宽2-2.5cm,向上渐狭,最上的长约15cm。叶柄长20-40cm,粗6-7mm,下部1/4具鞘;叶片3深裂至3全裂,裂片全缘,中裂片近菱形,卵状长圆形至卵形,长17-32cm,宽15-25cm;侧裂片斜椭圆形,长9-23cm,宽6-16cm;中肋背面隆起,侧脉9-10对,集合脉距边缘约5mm。花序柄比叶柄短而细,长18-26cm。佛焰苞紫色,有苍白色线状条纹,管部近圆柱形,长4-8cm,直径1.5-2cm,喉部边缘耳状反卷;檐部长圆三角形,拱形下弯或近直立,长6-12cm,宽4-4.5cm,长渐尖,具长1-4cm的尾尖。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2.5-3cm,圆柱形,粗4-5mm,雄花有花药2-4,药室卵圆形,基部又开,顶孔开裂;雌花序长约2cm,子房具棱,顶部常圆形,花柱枝极短而粗,柱头有毛;附属器粗壮,圆锥状,长约4.5-9cm,基部骤狭成短柄,上部长渐尖,先端钝,粗1.5-5mm,近直立或上部略弯。花期5-6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900-1600m的林下或灌丛内多石处。我国特有。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后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块茎多呈扁平皿状,直径2-4cm,高5-10mm,亦有呈不规则半球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绿黑色,有的可见未去净的淡棕色外皮。顶端凹陷(茎痕),周围有数个深陷的须根痕,周边有侧芽,呈长圆形突起,其顶端凹陷。质坚硬,呈角质状,有的略透明。无臭,味辣而麻。 |
中药化学成分 | 本品含三十七烷(heptatriacontane),苯甲酸(benzo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D-葡萄糖(D-glu-cose),蔗糖(sucrose)和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抗惊厥作用: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具有抗士的宁致小鼠惊厥作用。 2.毒性: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制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16.5±2.0g/kg。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性温;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燥湿;祛风;化痰;散结 |
功效分类 | 燥湿药;祛风药;化痰药;散结药 |
主治 | 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破伤风口噤;颈项强直;小儿惊风;痰咳;痈疽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须经炮制后使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hizzama Arisaemae Fargesi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risaema faregesii Buchet[A·Purpureogaleatum auct.non Engl.] |
科属分类 | 天南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