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芭蕉头 |
汉语拼音 | ba jiao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Japanese Banana |
药材基原 |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芭蕉,多年生丛生草本,高2.5-4m。叶柄粗壮,长达30cm;叶片长圆形,长2-3m,宽25-30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花序顶和,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16朵,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cm,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先端具小尖头。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cm,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黟 以,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mm。花期8-9月。 |
资源分布 | 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 |
生态环境 | 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
药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炎热的气候,忌严寒。宜选择排水良好、肥力充足、水分适度的地块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5月,从蕉园中挖掘分生的吸芽苗,按行株距2m×2m挖穴,施足基肥,定植。 田间管理,每年施服3-6次,中耕除草3-4次。每株留吸芽1株,过多的吸芽砍除。霜冻期用稻草覆盖防寒。 病虫害防治,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喷雾。象鼻虫,幼虫为害蕉心,可用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的方法来防治。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茎含水分14.86%、灰分1.82%。1%盐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性寒 |
归经 | 胃;脾;肝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止渴;利尿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利尿通淋药 |
主治 | 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2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
用药禁忌 | 《本草用法研究》:“阳虚脾弱无实热者,忌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食疗本草》:主黄疸。 2.《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敷。 3.《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4.《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水肿脚气。 5.《贵州民间方药集》:通便秘。 |
考证 | 出自《日华子本草》。 《本草衍义》: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视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Mus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Musa basjoo Sieb. Et Zucc. |
科属分类 | 芭蕉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