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蓝花草、吐红草、地狗胆、青藤、刺牛膝、白牛膝、假红蓝、洋杜鹃
|
汉语拼音 |
zi dia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爵床科植物假杜鹃的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假杜鹃 直立无刺半灌木,高达2m。多分枝,节稍膨大。叶对生;叶柄长约5mm;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长3-10cm,宽1.5-4.5cm,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而成短柄,全缘,两面均被毛。花单生叶腋内或4-8朵集成一短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小苞片线形,长5-15mm,稍被粗毛,先端具小尖刺,边缘通常有刺;萼片4,外面2个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2-2cm,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内面2片甚小,条形,长约6mm,白色;花冠青紫色或近白色,或有青紫色和白色条纹,花管漏斗状,长约6cm,外面被毛,檐部裂片5,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盘大,子房有4个胚珠,花柱长。蒴是要长约1.2cm。种子4颗,被微毛,扁平,花期9-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多生于村边或路旁。现广植于热带地区。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全年可采,切段,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略有棱,光滑无刺。叶对生,皱缩,完整叶片椭圆形至矩圆形,长3-10cm,先端尖,基部楔表,全缘,略呈波状,两面具毛。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株含α-香树脂醇(α-amyn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谷甾醇-3-氧-D-葡萄糖甙(stigmasterol-3-D-glucoside)含环烯醚萜衍生物山栀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乙酰基假杜鹃素(acetylbarlerin)即5,7-O-二乙酰基山栀甙甲酯( 5,7-O-diacetylshanzhiside methyl ester);含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氧-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柚皮素(naringenin)和芹菜素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 glucuro-nid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肺化痰;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肺化痰药;祛风利湿药;解毒消肿药
|
主治 |
肺热咳嗽;百日咳;风湿疼痛;风疹身痒;黄水疮;小便淋痛;跌打瘀肿;痈肿疮疖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Barleriae Cris-tat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Barlerisa crisata L. [B. caualeriei Levl.; B. mairei Levl.]
|
科属分类 |
爵床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