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五月莲、齿叶泥花草、旱田草、地下茶 |
汉语拼音 | ju chi cao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玄参科植物刺齿泥花草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10-20cm。多分枝,披散,下部常伏地,最下一节有不定根。叶对生;无柄或有极短而抱茎的叶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5-4.5cm,宽0.3-1cm,先端急尖或钝,边缘有密而带芒的锯齿,齿缘略角质化而稍弯稍变厚,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3-6cm;花对生,具短梗;苞片披针形,花梗有条纹,无毛;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刺,边缘膜质;花冠小,浅紫色或白色,长0.7cm,管细,向上稍扩大,上唇卵形,下唇3裂,与上唇等长,中裂片大,向前凸出;雄蕊4,2枚退化在下唇基部凸起为褶襞;花柱与可育雄蕊等长。蒴果长荚状圆柱形,先端有短尖头,长约为宿存萼的3倍。种子多数,不整齐的三棱形。花、果期夏季至冬季。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稻田、草地、荒地和路旁等低湿处。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淡;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祛瘀消肿药 |
主治 | 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跌打损伤;产后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ndernia ciliata (Colsm.) Pennell[Gratiola ciliata Colsm.;Ilysanthes serrata (Roxb.)Urban] |
科属分类 | 玄参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