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san ye jin jin xia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野牡丹科植物三叶金锦香的根及果枝。 |
动植物形态 | 高0.8-1.2m。茎通常六棱形,被平展的糙伏毛,通常无分枝,叶通常3枚轮生;叶柄长4-5mm,密被糙伏毛;叶片坚纸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钝或近圆形,长6-13cm,宽2-3.2cm,全缘,具缘毛,两面被糙伏毛,5基出脉,叶面基出脉下凹,侧脉不明显,背面基出脉明显,隆起,侧脉微隆起,仅脉上被毛,其余具不甚明显的小突起。稀疏的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分枝上各节常仅有1花发育,似总状花序,长约21cm;苞片卵形或广卵形,具缘毛,外面脊上有极少的糙伏毛,里面无毛;花梗短,长1-1.5mm;花萼长约2cm,被多轮的刺毛状有柄星状毛及星状毛,裂片4,三角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细长渐尖,长约1cm,具缘毛,有纵脉1条,仅脉上被疏刺毛;花瓣红紫色,广卵形,先端钝,长约1.3cm,仅上部具刺毛状缘毛;雄蕊常偏向1侧,花丝较花药略短,花药具长喙,喙长为花药长的3/5,药隔基部微膨大伸展呈盘状;子房长卵形,先端具1圈短刚毛,上部密被糙伏毛,其余无毛。蒴果长卵形,4纵裂,长约1cm,直径约6mm,上半部被糙伏毛;宿存萼长坛状,中部略上缢缩,先端平截,具纵肋,长约1.3cm,具刺毛状有柄星状毛。花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600-900m的次生杂木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后采收,鲜用或根切片,果枝切碎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涩;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补肾;止泻;止血 |
功效分类 | 补肾药;止泻药;止血药 |
主治 | 肾虚腰痛;泄泻;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Osbeckia mairei Craib |
科属分类 | 野牡丹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