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jji dan qi ye |
英文名 | Panax zigniberensis C. Y. Wu et Feng |
药材基原 | 为五加科植物姜状三七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肉质,呈姜块状;根茎匍匐生长,节间短而增厚。茎单一,暗绿色,有时至先端变紫色,具条纹,光滑无毛。掌状复叶,3-7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8-15cm,小叶3-5枚,小叶片膜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中间叶片较大,长8-18cm,宽3.5-6cm,两侧小叶片较小,长6-11.5cm,宽3-4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或微重锯齿;两面脉上疏生刚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80-100朵,总花梗长约25cm,疏被短柔毛,基部无苞片,小苞片线状或狭披针形,簇生于小花梗基部;花萼杯状,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冠绿色,花瓣5,三角状长卵形;雄蕊5,花丝长于花瓣;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时向外弯曲。核果状浆果,扁球状肾形,成熟时红色。种子2颗,三角状半球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咽;凉血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利咽药;凉血解毒药 |
主治 |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鼻衄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或开水泡。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anax zingiber ensis C.Y.Wuet Feng |
科属分类 | 五加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