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jie gu dan
|
英文名 |
Bark of Lindenleaf Torricellia
|
药材基原 |
为山茱萸科植物鞘柚木的根皮、茎皮叶片。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小乔木,高3.5-12m;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形,灰绿色,无毛,有不完全的环形叶良,贿部宽,松软,白色。叶互生;叶柄淡绿色,长4.5-8.5cm,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至宽卵形,长10-15cm,宽8-16.2cm,上面绿以,下面淡绿以,先端突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的粗锯齿有须头,有时有波状棱角,掌状叶脉7-9条,在上面微凸,近于无毛,下面明显突出,疏生短柔毛,网脉在下面明显。总状圆锥花序顶生,下垂,微被短柔毛,长12-22cm;花小,雄花的花萼管短,有裂片5,先端钝尖0.3mm;花瓣5,长椭圆形,长约5mm,白色,无毛,先端钩状内弯;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无毛,长约0.5mm,花药长方形,长1.5mm;花盘平坦,近于圆形,中间有1-3个小形圆锥状的退化花柱;花梗短,圆柱形,长约2-2.5mm,疏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有小苞片2枚,干膜质,披针形,长约1-2.5mm;雌花的花萼裂片3-5,不整齐,三角形,锐尖;无毛瓣及雄蕊;花盘不显著;子房卵圆形,长约5mm,无毛,花柱3-4,粗壮。果实核果状,卵形,长5-6mm,直径3mm,平滑无毛。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3-4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地海拔1600-2600m的林缘或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根皮及茎皮全年均可采,叶春、夏季采,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甘;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活血药
|
主治 |
跌打瘀痛;骨折筋伤;风湿痹痛;痈疮疖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外伤出血: 接骨丹,研末,外撒(加压)。②治烧烫伤: 接骨丹二两,凡士林一斤。煎熬后稍放冷,加入按叶油2%搅匀备用。 用时外涂。③治慢性胃炎,胃溃疡: 干接骨丹三至五钱,水煎服。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红河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Cortex torricelliae tiliifoli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Toricelloia tiliifolia DC.
|
科属分类 |
山株萸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