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qui hai tang jing ye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Evans Begonia |
药材基原 | 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通常80cm。地下具球形块茎。茎直立粗壮,多分枝,光滑,节部膨大。叶腋间生珠芽;叶互生,叶柄长5-12cm;托叶披针形;叶片斜卵形,长8-20cm,宽6-18cm,先端尖,基部偏斜。两面生细刺毛,叶下面和叶柄部带紫红色,边缘有细尖牙齿。花单性,粉红以,直径2.5-3.5cm;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壮聚伞花序;雄药被片4,外2片圆形较大,雄蕊多数,聚成头状,花丝成1总柄,花药黄色,雌花被片5,在内的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头扭曲状。蒴果长1.5-3cm,上有3翅,其中1翅通常较大。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山东。 |
生态环境 | 生于林下阴湿处,野生或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潮湿、半阴或荫蔽,夏季要凉爽,忌高温、干旱及强光,要求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而湿润的土壤。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春、秋季扦插,以秋季较好,选择健壮茎杆截成长12-15cm,剪去叶片,按行株距6cm×6cm斜插于苗床上,入沙深度为插穗的1/2,甭压紧后浇水,经常保持湿润,插后40-50d可以定植,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种1析。 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松土除草3-4次,春夏间和秋冬间各追施草木灰、堆肥或厩肥1次。 |
采收和储藏 | 春、夏季采收茎、叶、洗净、分另切碎、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叶含吲哚-3-已酸氧化酷(indole-3-acetic acidoxidase)[1],又含草酸(oxalic acid)[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酸;辛; |
归经 | 性微寒 |
功效 |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杀虫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主治 | 咽痛种痛;疮痈溃疡;毒索咬伤;跌打瘀痛;皮癣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含濑。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药性考》:捣汁治咽喉痛。 2.《陆川本草》:生肌、消肿。捣敷疮痈溃疡。 |
考证 | 出自《陆川本草》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Begonia euansiana Andr.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Begonia evansiana Andr. |
科属分类 | 秋海棠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