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箭子草、紫威灵、白脚威灵仙、紫花地丁、黑继参 |
汉语拼音 | jian dao cao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刺苞斑鸠菊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刺苞斑鸠菊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坚硬,直立,圆柱形,通常不分枝,具细条纹,多少粗糙,被淡褐色贴生短柔毛和腺。叶互生,硬质;近柄或具短柄;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5-2.5cm,先端短尖或钝,基产狭或有时的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6对,细脉明显网状,上面及边缘被粗乳头状突起或短糙毛,下面被贴疏短柔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大,径2-2.5cm,单生于茎顶端和上部叶腋;近无或具短花序梗,具缩小的小叶;总苞倒锥状,长15-16mm,宽约15mm;总苞片极多数,6层,覆瓦状,上端红紫色,外层短,钻表或钻状披针形,中层长圆状披针形,内层近线形;花托平,具窝孔;花30-50个,红紫色或紫色;花冠管状,长13-14mm。瘦果长圆状圆柱形,长3-4mm,具10条肋,被密绢毛和腺点;冠毛污白色或淡黄色,外层少数,短,内层糙毛状,长8-9mm。花期9-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200-1800m的山坡。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辛;性微寒 |
归经 | |
功效 | 健脾消食;除湿;止痛 |
功效分类 | 健脾消食药;除湿药;止痛药 |
主治 | 消化不良风;风湿关节痛;偏头痛;疮疖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30g;研粉,每次3-6g,每日2-3次。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Vernonia squarrosa (D. Don) Less. [Acilepis squarrosa D. Don; Vernonia teres Mall. Ex DC.] |
科属分类 | 菊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