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栝楼 |
汉语拼音 | hong hua gua lou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葫芦科植物红花栝楼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大草质攀援藤本,长达5-6 。茎粗壮,多分枝,具纵棱及糟,被柔毛。叶互;叶柄较粗,5-12(-18)cm;叶片纸质,阔卵形或近圆形,长、宽几相等,7-20cm,3-7掌状深裂,裂片阔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中央裂片长(10-)12-16cm,宽(3-)4-6cm,侧生裂片稍短,先端渐尖,全缘,或具细齿,或具不规则的粗齿,叶基阔心形,弯缺深2-3cm,宽3-4cm,上表面深绿色,被短刚毛,后渐无毛,而具圆糙点,背面淡绿色,被短柔毛,沿脉更密,基出掌状脉5-7条,在背面隆起,侧脉弧曲,网结,细脉网状。卷须3-5歧,疏被微柔毛。花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粗壮,长10-25cm,具纵棱及糟,被微柔毛,中部以上有(6-)11-14花;苞片阔卵形或倒卵状鞭形,长2.5-4cm,宽约3cm,深红色,被短柔毛,边缘具锐裂的长齿;花梗直立,长约10mm;花萼筒长4-6cm,红色,先端扩大,径10-14mm,被短毛,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2-16mm,宽3-5mm,先端渐尖,全缘或略具细齿;花冠粉红色至红色,裂片倒卵形,长13-16mm,宽7-11mm,边缘具流苏;花丝短;雌花单生,花梗长约2cm,密被柔毛;花萼筒筒状,长约3cm卵形或球形,长7-9.5cm,径5.5-8cm,成熟时红色,平滑无毛,先端具短喙;果梗粗壮,长约3cm,具纵棱及沟,被短柔毛,被短柔毛。种子长圆状椭圆形,长12mm,宽4-5mm,黄褐色,种脐渐狭,另端平截,无棱线。花期5-11月,果期8-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50-)400-1540m的山谷密林、山坡疏林及灌丛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后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微苦;性寒;小毒 |
归经 | |
功效 | 清肺化痰;解毒散结 |
功效分类 | 清肺化痰药;解毒散结药 |
主治 | 肺热咳嗽;胸闷胸痛;便秘;疟疾;疮疖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Trichosanthes rubriflos Thorel exCayla. |
科属分类 | 葫芦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