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因陈蒿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查询
    

因陈蒿(茵蔯蒿/绵茵陈)

医药数据库中心 药学论坛 因陈蒿(茵蔯蒿/绵茵陈)

与“茵陈”相关的方药:
茵陈蒿  金钟茵陈

酒  茵陈酒  黄疸  黄疸茵陈冲剂  茵陈五疽丸  复方茵陈糖浆  茵陈五苓糖浆  茵陈五苓丸  白芍  白芍茵陈汤  茵陈蒿汤  茵陈承气汤  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虎根汤  藏茵陈片  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别名 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茵陈
汉语拼音 yin chen hao
英文名 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seedling of Capillary Wormwood, seedling of Virgate Wormwood
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稀“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动植物形态 1.猪毛蒿 一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根纹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全株幼时被灰白色绢毛,成长后高45-100cm。茎常单一,偶2-4,基部常木质化。表面紫色或黄绿色,有纵条纹,多分枝近无毛,幼嫩枝被灰白色绢毛,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叶密集,下部叶与不育枝的叶同形,有长柄,叶长圆形,长1.5-5cm,2或3次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尖,常被绢毛或上面较稀;中部叶长1-2cm,2次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线形或毛管状,有毛或无毛;上部叶无柄,3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状。头状花序极多数,有梗,在茎的侧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形或近于形,直径1-2mm,总苞片3-5层,每层3片,覆瓦状排列,卵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外层者短小,内层者大,边缘宽膜质,背面绿以,近无毛;花杂性,均为管状花;外层者为雌花5-15,以10-12个为多见,能育,柱头2裂,叉状,伸出花冠外,内层国两性花3-9,先端稍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有时带紫色,下部收缩,倒卵状,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0.7mm,具纵条纹,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茵陈蒿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为圆住菜而直生,但不呈纺锤状。茎常数个丛生,斜上,第1年生长者常单生,基部较粗壮,木质化程度较狸毛蒿为强。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前种细弱挺直而长,可达2.5cm。外层的雌花4-12个,常为7个左右。瘦果较前种的稍大,长可达1mm。其余匀与猪毛蒿相似。
资源分布 1.分布几遍全国。 2.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四川等地。
生态环境 1.生于山坡、旷野、路旁及半干旱或音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黄土高原和荒漠边缘地区。 2.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药用植物栽培 性特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株距2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育苗移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细土一层,以不见种子为度。苗高6-8cm时,要及时拔去杂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3次。
病虫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虫害有地老虎等。
采收和储藏 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猪毛蒿 幼苗卷缩成闭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客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长1-3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茵陈蒿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www.med126.com叶多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叶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长1.2-1.5cm,直径1-1.2cm,有短梗;总苞片多3-4层,外层雌花常为6-10个,内层两性花常为2-9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1)猪毛蒿 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37-82(-138)μm,气孔不定式。表面宇航局布T字形毛,顶端细胞较平直,长614-1362(-1638)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细缝状;柄细胞1-2个,壁厚1.3-3.4(-5)μm。偶见腺毛,呈椭圆形或鞋底状,有2个半圆形分泌细胞,常充满淡黄色油状物。
(2)茵陈蒿 表皮细胞长径25-58(-112)μm;丁字形毛柄细胞壁厚2.5-4.7(-7.5)μm。
中药化学成分 1.猪毛蒿 全草含挥发油,其成分有丁醛(but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桉叶素(cineole),葛缕酮(carvone),侧柏酮(thujone),侧柏醇(thujylalcohol),丁香油酚(eugenol),异丁香油酚(isoeugenol),糠醇(furfurol),欧芹脑(apiol),对-聚伞花素(p-cymol,p-cymene),月桂烯(myrcene),α、β-蒎烯(pinene),毕澄茄烯(cadinen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acetate)[1,2],α-黄烯(α-curcumene),茵陈二炔(capillene)及茵陈二炔酮(capillin)[3]等,全草还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pheneone)[4-6],大黄素(emo-din)[7]。
幼苗绿原酸含量最高,花蕾对-羟基苯乙酮含量最高时约0.025%[4-6];幼苗还含胆碱(choline)[6]。
花蕾、花和果实含蒿属香豆精即马栗树皮互二甲醚或6,7-(thoxycoumarin),其他部位均未检出[4,5],花蕾中含量约0.5%
花序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葡萄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O-glucogalactoside),山柰酚-3-O-O-葡萄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O-gluc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芸香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芸香糖二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digalactoside)[8],7-甲基香橙素(7-methy-laromadendr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滨蓟黄素(cirsimaritin),3,5,3,4-四羟基-,7-二甲氧基黄酮(eupatolitin),7-甲基马栗树皮素(7-methylesculetin)和东莨菪素(scopoletin)[9]。
地上部分含蒿黄素(artemetin),紫花牡荆素(casticin),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eol)和茵陈素(capillarin)[10]。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2.茵陈蒿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其成分萜类有:α-、β-蒎烯、柠檬烯(limonene),α、γ-松油烯(terpinene),月桂烯(α-humu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β-榄香烯(β-elemene)等二十多种;苯乙炔,双亚乙基类成分:茵陈二块,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二炔酮,隆茵陈二炔(o-methoxycapillene)及5-苯基1,3-戊二炔(5-phenyl-1,3-pentadiyen);酚类有:苯酚(phenol),邻-甲苯酚(O-aresol),对-甲苯酚(p-caresol),间-甲苯酚(m-cresol),邻-乙基苯酚(o-ethylphenol),对-乙基苯酚(p-ethylphenol),及丁香油酚:脂肪酸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及丁酸(butyic acid)等十五种;其他:薁(azulene),3,5-二甲氧基烯丙基苯(3,5-dimethoxyallylbenzene),茵陈素,去氢镰叶芹醇(dehydro-falcarinol),去氢镰叶芹酮(dehydrofalcarinone)及马栗树皮互二甲醚[11,12]。
地上部分还含苯氧基色原酮类成分: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4-甲基茵陈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黄酮类成分:中国蓟醇(cirsilineol),滨蓟黄素,芫花素(genkwanin),鼠李柠檬素[14],茵陈蒿黄酮(ar-capillin),异茵陈蒿黄酮(isoarcapillin);其他:茵陈蒿酸(capil-lartemisin)A及B,它们的利胆作用较马栗树皮素二甲醚及茵陈色原酮强[15]。
花序含马栗树皮素二甲醚,东莨菪素,异东莨菪素(iso-scopoletin),茵陈色原酮,7-甲基茵陈色原酮,茵陈蒿酸B,茵陈蒿灵(artepillin)A、C,茵陈素及滨蓟黄素[16]。
花蕾含马栗树皮素二甲醚,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7-甲基茵陈色原酮,茵陈蒿黄酮,中国蓟醇,滨蓟黄素,泽兰甙元,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鼠李柠檬素,异鼠李素-3-O-半乳糖甙(cacticin),异鼠李素-3-O-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glucoside)及金丝甙(hyperin)[17]。花蕾中马栗树皮素二甲醚含量最高,在开花季节含量可达1.98%。随即迅速降低[18]。
幼苗含咖啡酸(caffeic acid)[6]。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中回流30min,滤过。滤液显淡黄绿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2)取猪毛蒿、茵陈蒿粗粉各2g,分别加水30ml于沸水浴中温浸4h,冷后滤过。分别取滤液20ml,以等量氯仿萃取3次(首次萃取加入乙酸乙酯5ml),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去溶剂,分别得到黄色油状物备用。将上述黄色油状物的一半用乙醇0.5ml溶角(在水浴上稍热),加入0.5%2,4-二硝基苯肼2N盐酸溶液4滴,振摇,猪毛蒿溶液即呈橘红色且析出颗粒状沉淀;而茵陈蒿溶液呈淡橘红色且沉淀极少,或几无沉淀。(检查对羟基苯乙酮)(3)薄层色谱 分别取上述两种黄色油状物的另一半,用氯仿0.5ml溶解后作供试品溶液。以对羟基苯乙酮和高属香豆素的乙醇溶作为对照品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用石油醚(沸程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展开,展距14cm。分别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或用0.5%2,4-二硝基苯肼的2mol/L盐酸溶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机同颜色的斑点。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
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醇提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本品水浸剂0.25g/kg,或精制浸剂(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1g/kg静脉注射于急性胆囊插管犬,或以精制浸剂1g/kg给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不论对健康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犬,均有利胆作用,胆汁分泌量增加时其干重也增加。6,7-二甲氧基香豆素 0.2g/kg或0.3g/kg注入麻醉大鼠十二指肠,30分钟后胆汁分泌量平均增加50%或180%。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0.3g/kg,3小时内胆汁平均增加73.86%。茵陈色原酮亦为主要利胆成分,能促进胆汁排泄。对羟基苯乙酮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亦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亦有同样作用。另有报道,茵陈成分的利胆作用强度依次为茵陈香豆酸A、茵陈香豆酸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给麻醉犬静脉注射l0mg/kg茵陈色原酮、大鼠静脉注射l00mg/kg茵陈色原酮均有明显利胆作用,而6,7-二甲氧基香豆素作用不明显,茵陈煎剂还能降低麻醉犬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茵陈二炔,茵陈二酮、茵陈炔内酯亦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对肝脏的影响:
给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g,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可见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陈蒿水煎剂0.25ml/10g 灌胃 给于小鼠,每日2次,连续4天,测定肝P450含量。结果表明:茵陈水煎剂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体重比增大,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初步表明茵陈水煎剂对小鼠肝酶有诱导作用。由于肝酶除参与药物代谢外,还参与胆汁酸、胆红素、类酯和某些毒物的代谢,诱导肝酶可能与茵陈利胆、退黄等功能有关。
茵陈中某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CCl4或半乳糖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茵陈色原酮、东莨菪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槲皮素、异鼠李黄素。茵陈蒿汤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显著地降低急性黄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谷草转氨酶(SGOT)含量,对血清胆红素(SB)的作用则较轻微。此外,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肝细胞损害呈强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
3.1.对小鼠正常体温的影响: 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茵陈素水悬剂40、80mg/kg,对照用生理盐水。各组给药前的正常体温分别为37.7±0.06、37.8±0.07和37.7±0.08℃(X±SE),给药后30分钟测定体温,其均值分别为36.3±0.05、35.5±0.04和37.6±0.08℃。给药组的体温均较给药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无变化。另按40、20mg/kg剂量,腹腔注射两组小鼠,连续测定体温,40mg/kg剂量组降温持续可达6小时,20mg/kg组3小时左右体温逐渐恢复。
3.2.对大鼠正常体温的影响:取体重40-60g大鼠,分别以口服或腹腔注射给于茵陈素,分5个剂量组(125、250、500mg/kg和5、20、40mg/kg),并设氯丙嗪阳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给药后0.5,1,2,3,4,8小时各测肛温1次。结果给药组对大鼠正常体温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的强弱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降温幅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延长。一般在给药后 0.5小时即可出现体温下降,1-2小时达高峰,维持时间4小时左右。
3.3.对鲜啤酒酵母菌致大鼠的解热作用: 口服茵陈素(1%西黄芪胶混悬)250mg/kg与口服复方安乃近氨基比林400mg/kg、安乃近600mg/kg)以及口服等体积1%西黄芪胶液作为对照。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结果茵陈素与复方安乃近对鲜啤酒酵母致热大鼠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均从给药后0.5小时出现退热,2小时左右可降低体温约3℃,维持时间可达4小时左右。
3.4.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的解热和预防作用:腹腔注射茵陈素40mg/kg与阳性对照氨基比林80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给药3小时后的体温下降速度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且茵陈素的预防发热作用高于氨基比林(P<0.05)。
3.5.茵陈素20mg/kg 腹腔注射,对过期伤寒菌和2,4-二硝基苯酚所致热的家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4.降血脂、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 给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灌胃茵陈煎剂3g/kg,用药2-3周后,治疗组血清胆固醇分别下降19.2mg%和30mg%,β-脂蛋白亦明显下降,动脉壁粥样硬化较对照组轻,兔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茵陈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茵陈注射液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可使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增加。经夏钙时间测定、抗凝血酶作用观察、蛋白电泳、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葡萄球茵聚集试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测定等证明菌陈有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NE、5-HT、HIS和At-Ⅱ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方式与硝酸甘油很相似。
5.降血压作用:
茵陈水浸液、乙醇、水浸液、挥发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压作用。后者0.4-10mg/kg静脉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全麻或局麻大鼠、与兔均有显著降血压效果。此作用不被六烃季胺和阿托品阻断,不被苄胺唑啉所加强,也不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以1/50-1/10静脉注射剂量作椎动脉注射时,降血压强度和全量大致相等,提示其降血压作用可能为中枢性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在位兔心和猫心的收缩力有增强作用。滨蒿内酯有显著的降压和安宁作用。降压作用比甲基多巴强,犬静脉注射l0mg/kg可使血压下降58.6%,持续时间160分钟,在同样剂量下,甲基多巴血压下降12.4%,持续时间120分钟。滨蒿内酯还有利尿作用。
6.抗菌、消炎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煎剂能完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的生长。1:100的浓度对人型与牛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茵陈色原酮体外试验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有拮抗作用。茵陈二炔酮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皮肤病原性丝状菌作用强大,表现为杀菌作用,经长时间100℃以上高温处理,其抗菌力仍不减低。在0.25μg/ml浓度下还能完全阻止猩红色毛癣茵的生长繁殖。滨蒿内酯对鼠角叉菜胶引起的浮肿有抗炎作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均显示有镇痛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
茵陈煎剂和醇浸剂对离体兔肠略有兴奋作用。水浸剂可抑制犬在位与兔离体肠肌活动。挥发油可降低及兔离体肠的活动与张力。精制浸液对兔未孕及豚鼠产后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未孕豚鼠子宫的兴奋作用可为苯海拉明所拮抗。
8.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茵陈蒿水煎剂对致癌剂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TA98移码型、TA100 碱基置换型突变变回复突变抑制实验表明,茵陈蒿水煎剂对AFB1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可能对预防肝癌有意义。
9.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茵陈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细胞数目、利胆止血、抗生育等作用。口服茵陈250mg/kg可明显增强移植肿瘤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10.其他作用:
本品及其成分还有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平喘、抑杀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MethA细胞作用。
药理学 犬每天口服茵陈精制浸液(相当1g剂量的生药),未见毒性反应,仅有安静、思睡现象。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给小白鼠1次口服10g/kg,动物多呈静卧状态、呼吸困难,一般在5小时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246g/kg。毒性:6,7-二甲氧基香豆素灌胃对小鼠的半数有效量为940mg/kg。
大鼠每日灌胃50%煎剂5ml,连续2周,其食欲和体重与对照组无差异。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lindalemus.com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97m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7246mg/kg。死亡大多发生在服药后4小时内,死前有阵发性惊厥。30-50mg/kg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茵陈二炔酮小鼠急性半数致死量为6.98mg/kg。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g/kg,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2.2g/kg。小鼠腹腔注射茵陈素的生理盐水混悬剂、50%聚乙二醇400混悬剂以及口服1%西黄芪胶混悬剂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2.5±28.0mg/kg;105.0±10.5mg/kg;1373.0±79.0mg/kg。茵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匍伏、思睡、流涎。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 2.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3.配大黄,治黄疸初起。 4.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 5.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6.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药性 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归经 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功效分类 清热药;渗湿利尿药
主治 黄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用药禁忌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1.《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 2.《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2.《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3.《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4.《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5.《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痹着,非汉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
6.《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7.《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8.《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9.《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10.《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11.《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12.《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13.《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力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 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2.《纲目》: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3.《本草崇原》: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 4.《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 5.《中药志》:本品在历代之记载,皆与目前市售应用最广的茵陈蒿 Artemisiacapillaris 类似。而《图经本草》又载江宁府一种茵陈,类似今用之白花茵陈。另在《图经本草》之白蒿项下又记有: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记载观之,古代药用称茵陈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陈、石茵陈者。但由其疗效观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药物应用鉴别 茵陈与青蒿,二者均气味芳香,能解湿热,故湿热黄疸,湿温,暑温之证,均可应用。但茵陈主入脾胃,为退黄主药;青蒿主入肝,胆,功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温之火,为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暑温壮热所常用。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1.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2.Herba Artemisiae Capillar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A. capillaris Thunb. Var. scoparia Pamp.] 2.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科属分类 菊科
出处 《中华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