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茉栾藤、 鱼黄草、何首乌、广西百仔、犁头网、篱网藤、蛤仔藤 |
汉语拼音 | li lan zi |
英文名 | Ivy-like Merremia, seed of Ivylike Merremia |
药材基原 | 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茉栾藤的种子或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缠绕或匍匐草本。匍匐时下部茎上生须根。茎细长,有细棱。单叶互生;叶柄细长,长1-5cm,具小疣状突起;叶片心状卵形,长1.5-7.5cm,宽1-5cm,先端钝,渐尖或长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或深凹,全缘或通常具不规则的粗齿或锐裂齿,有时为深或浅3裂,两面近于无毛或疏生微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5朵,有时更多或偶为单生,花序梗与花梗均具小疣状突起;小苞片早落,萼片5,宽倒卵状匙形,外方2片稍短;花冠黄色,钟状,内百靠近基部具长柔毛;雄蕊5,与花冠近等长,花丝下部扩大,疏生长柔毛;子房球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柱头球形。蒴果扁球形或宽圆锥形,4瓣裂。种子4颗,三棱状球形,表面被犭色短柔毛,种脐处毛簇生。花期10-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30-760m的灌丛路旁草丛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草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种子秋、冬季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壳,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0-300cm。茎圆柱形,稍扭曲,直径1-3m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棱,具疣状小突起和不定根,节处常具毛;质韧,断面灰白色,中穿梭。叶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形,长2-5cm,全缘或3裂,灰绿色或桔红色;叶柄细长。花少见,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色。蒴果扁球形或宽圆锥形,黄棕色,常开裂成4瓣。种子卵状三棱形,种脐处具簇毛。气微,味淡。以藤茎长、棕褐色、果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胸外壁增厚。皮层5-7列细胞,常含红色或绿色色素。韧皮部韧皮纤维2-5个成束,断续排列成环,内侧有乳管。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不发达。髓部宽广,中央有穿梭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淡;凉 |
归经 | 肺;脾经 |
功效 | 清热;利咽;凉血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驱虫药 |
主治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乳蛾;尿血;包性眼结膜炎;疮疥 |
用法用量 | 外用:煎汤,3-10g。外用:种子适量,研末吹喉;或全株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岭南采药录》:清凉散热,治喉痛,去痰火,治双单蛾喉症研未吹喉。 2.《广西药植名录》:全株,外用治疮疥。 |
考证 | 出自《岭南采药录》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et Semen Merremiae Heder-ace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Merremia hederacea (Burm.f.) Hall.f.[Evolvulrs hederaceus Burm.f.] |
科属分类 | 旋花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