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大叶十八症、大鸡母酸
|
汉语拼音 |
da ye suan teng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紫金牛科植物大叶酸藤子的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攀援灌木或小乔木状,高3-5m。枝条多少具瘤或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1.5cm,叶片革质或坚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5cm,宽3.5-6.5cm,先端急尖或突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具腺点,有时腺点伸长呈碎发状,并从中脉与侧脉平行向两侧放射,背面中脉隆起,侧脉很多。总状花序,着生于去年无叶小枝叶痕上,长3-5cm,幼时被微柔毛,基部具苞片;花梗长约5mm,多少被微柔毛;小苞片狭披针形或倒戟形,具疏缘毛;花4数,长约3mm;萼片卵形至三角形,稀广卵形,具缘毛,多少具腺点;花瓣淡绿色或黄白色,分离,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里面密被微柔毛,具缘毛,多少具腺点;雄蕊在雄花中超出花瓣,花药背部具腺点,雌蕊退化;雌花未详。果扁球形,直径0.8-1cm,稀达1.3cm,深红色,具密腺点,具纵肋,宿存萼反卷。花期4-5月,稀8月,果期9-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400-2300m的山坡疏林或密林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除去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果实扁球形,直径约1cm,深红色,具密腺点及纵肋,宿存萼反卷。干后显棕绿色。气微,味酸、甜。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酸;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驱虫
|
功效分类 |
驱虫药
|
主治 |
蛔虫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始载于《云南植物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ructus Embeliae Subcoriace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Embolia subcoriacea (C.B.Clarke)Mez[E.nagushia D.Donv ar.subcoriacea C.B.Clarke]
|
科属分类 |
紫金牛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