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tou ding yi duo hua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报春花科植物管茎过路黄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膝曲直立,高20-35cm。钝四棱形,单一或有分枝,节问长4-10cm,被长1-1.5mm的多细胞柔毛。叶对生,茎端的2-3对密集成轮生状,常较下部叶大2-3倍;茎端叶仅具极短的柄,下部叶具较长的柄,通常长为叶片的1/3-1/2;叶片披针形,长4-9cm,宽1-2.5(-3)cm,先端多少渐尖,基部狭,下延,上面疏被具节小刚毛或变无毛,下面被柔毛,沿叶脉较密,侧脉每边3-5条,在下面稍明显。缩短的总状花序生于茎端和枝端,成头状花序状;花梗极短或长达5mm。疏被柔毛;花萼长9-15mm,5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成钻形,背面被稀疏多细胞柔毛,中肋微隆起;花冠黄色,长10-13mm,筒部长3-4mm,5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钝或具小尖头;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成高4-5mm的筒,分离部分长3-5mm,花药卵状披针形,长1.5-2mm;花柱长达8.5mm,子房密被柔毛。蒴果球形,直径3-3.5mm。花期5-7月,果期7-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西北部和湖南西北部、四川东部。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500-1650m的山谷林下和路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酸;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活血消肿药 |
主治 | 无名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ysimachia fistulosa Hand.-Mazz. |
科属分类 | 报春花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