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huifengl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柄灰包科真菌歧裂灰包的子实体。
|
动植物形态 |
子实体高5-9cm,阔4-8cm。包被两层,位于短柄之顶端,近梨形,直径4-8cm,外包被厚,与菌柄的外皮相连,表面由突起的角锥状鳞被组成,状如风梨。灰褐色、茶褐色。随着成熟而脱落。内包被薄,色泽较外包被为深,栗褐色。中央部位的孢体初灰白色,后锈褐色,随着成熟抱体呈粉末状散出。孢子球形,淡黄色,壁表具小疣,直径5-7.5μm。孢丝扁平,无色或微具青褐色,稀具横隔,不分枝,直径2.5-4.5μm。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新疆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空旷草原、砂土或粘土地上。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子实体包被近球形,直径4-8cm,外包被龟裂成鳞片,鳞片大而厚,角锥形,近包被顶部的鳞片更大,长6-7cm,宽约lcm,向下逐渐变小;内包被膜质。菌柄内实,长2.5-5cm,直径1.5cm。孢体粉状,青黄色或锈褐色。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止血;消肿
|
功效分类 |
止血药;消肿药
|
主治 |
外伤出血;冻疮破溃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包被表面的锥状突起如风梨状,故名。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Phellorini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hellorinia imquinans Berk.
|
科属分类 |
柄灰包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