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簸赭子、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 碎米果、牙痛草、碎米颗、碎米柴 |
汉语拼音 | da hong pao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枝叶。 |
动植物形态 | 灌木,高0.5-1m。小枝圆柱形,幼嫩时被锈色微柔毛。叶互生;叶柄极短,下延至小枝上;叶片革质或坚纸质,通常为椭圆状倒卵形,长1-2cm,宽0.7-1cm,先端广饨或近圆形,具短刺尖,基部楔形,边缘常从中部以上具锯齿,齿端常具短刺尖,背面常具小腺点,尤以边缘较多。花簇生或近伞形花序,腋生,基部具一圈苞片;花梗长0.5-1.5mm,无毛或被腺状微柔毛。花4数,长2-2.5mm;花导长约0.5mm,萼片广卵形至椭圆状卵形,具缘毛及腺点;花冠在雌花中长为萼的2倍或略长,基部连合成管,管长为全长的1/2或更多;花丝基部连合成管,管口具缘毛,花药长圆形;雌蕊长过雄蕊,子房长卵形或圆锥形,花柱伸长,柱 头点尖,2半裂或边缘流苏状;花冠在雄花中长为管的1倍左右,花冠管为全长的1/2或略短,里面与花丝合生部分被微柔毛,裂片卵状披针形,具缘毛及腺毛;雄蕊伸出花冠很多,花丝基部连合,均被微柔毛,花药伸出花冠约2/3;雌蕊在雄花中退化。 果球形,直径达5mm,红色变紫黑色,光亮。花期2-3月,有时5-6月,果期10-11月,有时2或6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台湾、广西、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000-3600m的荒坡、石山坡疏林下或林缘。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来收,洗净,切设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小枝圆柱形,常具棱角,被褐色柔毛,多切成段;叶面多皱缩,完整者呈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3cm,宽0.3-1cm,先端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中部以上近边缘有腺点,羽状脉,上面深绿色。近革质。气弱,味苦、涩。 |
中药化学成分 | 铁仔含铁仔醌(myrisinone)和5-O-甲基摁贝素(5-O-methylembelin)[1]。叶和嫩枝含皂甙,由报春花甙元(primulagenin)A与葡葡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以1:2:1:1摩尔之比例组成[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抗肿瘤 叶及小枝的乙醇提取物100mg/kg或碎米棵皂甙5mg/kg对大鼠瓦克肉瘤-256有抑制作用。 2.驱虫:贝素有驱虫作用(仅对绦虫有效),一般剂量为0.2-0.4克;过量可中毒。信筒子醌对绦虫等有驱杀作用。 |
药理学 | 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太近,毒性颇大。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微甘;性凉 |
归经 | 脾;肺;大肠经 |
功效 | 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收敛止血 |
功效分类 | 活血药;祛风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牙痛;泄泻;痢疾;血崩;便血;肺结核咳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30g。外用:叶适量,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2.《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
考证 |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seu Ramulus et Folium Myrsi- nis African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Myrsine africana L. |
科属分类 | 紫金牛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