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白药子、金翘仁、石天荞、红要子、红药子、金荞 仁、黑驴蛋、红药、荞麦头、荞麦 蔓、珠沙莲 |
汉语拼音 | qiao mai q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蓼科植物翼蓼的块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蔓性草本。茎蔓延,不分枝,长达2m以上。叶通常2-4个簇生,叶柄长3-8cm,红色;具托叶鞘;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8cm,宽3-5cm,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凹入,两侧基角呈耳形或圆形,全缘;具5-7条基出脉,背脉上微有毛。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果期可伸长达20cm;花为单被花;花被5裂,裂片椭圆形或卵形,果时指存,不增大;雄蕊8,排成2轮;于房上位,柱头3叉,头状。果实三角形,下垂,顶部有3翅,基部有3角,果便有2翼,其下具披针形膜质苞片。花期6-8月,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高山密林或山坡丛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挖出块根,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块根近圆柱形,长约10cm,直径2-8cm。根头部留有突起的茎基或支根残基,凹凸不平,有的已切成块片。表面棕红色至棕色,光滑或皱缩,剖面可见纵横走 向的维管束双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柱层为12-18列黄棕色木栓细胞。栓内层为7-8列细胞;皮层薄,有纤维散在。韧皮部较窄,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稀少,直径20-80μm,周围有纤维;射线宽广。髓部及其相邻的木质部有不同分化阶段的异型维管束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8-68-80μm,并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适量回流提取2h,分取乙醇提取液3ml,置不同试管中:①滴加2%氢氧化钠1ml,显淡棕色。(检查意配)②滴加1%三氯化铁显草绿色。(检查酚性化合物) (2)取上述乙醇提取液滴于滤纸上,置荧光灯(254μ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 (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40目)0.2g,加甲醇5ml冷浸片刻,滤过。于水浴上将甲醇蒸干,加水2ml,用5ml乙酸振摇,分取醚层,浓缩至少量,作供试液;另取大黄素、大黄素甲酸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3:1.5:o.1)加水0.5ml振摇,不待分清时,取有机溶剂层展开,目光下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用氨气熏后显红色。 |
中药化学成分 | 荞麦七块根含少量蒽酿(总蒽配0.02%),主 要为大黄素(emodi)及大黄素甲醇(physcione)的游离型蒽醌,并含有较多的鞣质[1]。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效价在1:128以上[1]。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涩;辛;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止痛 |
功效分类 | 凉血止血药;解毒药 |
主治 | 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烧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泄泻;风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 敷;或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陕西中药志》:止血凉血。治吐血,衄血,红白痢疾,崩带,风湿寒痹。 2.《陕西中草药》:凉血止血,除湿解毒。治痢疾,崩漏,腰腿痛,疖疮,疯狗咬伤。 |
考证 | 出自《陕西中药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Pteroxygoni Giraldi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teroxygonum giraldii Damme et Diels |
科属分类 | 蓼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