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金刷把
|
汉语拼音 |
jin si shua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梅衣科植物金丝刷的地衣体。
|
动植物形态 |
地衣体呈松散的灌丛状,坚硬,直立或倾斜,高5-7cm,近末梢处呈橘红色、金锈色,无光泽,基部污白色至土黄色,枝体棱柱状,主校长0.2-lcm,基部直径1-1.5mm,次生小枝长1-1.5mm,直径lmm,末梢尖锐,表面具纵向的棱脊,具光泽,多呈二叉分枝式,稠密丛生,纤细的枝端有时具粉芽。子囊盘圆盘状,侧生于分枝上;托缘全缘,常生有小分枝。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多生于高山树枝和灌木枝干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6-7月采,去除杂质,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地衣体灌丛型。分枝开展,呈垫状,橘红色、土红色或土褐色。主枝长约1cm,次生小枝顶端渐尖,有时呈钩状。皮层具褶皱、裂纹和小疣,表面有脊状网格,分枝上部皮层不全,有时具粉芽。中轴浅白色。
|
中药化学成分 |
地衣体含降斑点酸(norstictic acid),黑茶渍素(atranorin),赤星衣酸(haematommic acid),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 β-orcinolcarboxylate),其中后两者可能为黑茶渍素的分解产物。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性平
|
归经 |
心;肝经
|
功效 |
安神;平肝;活血;敛疮
|
功效分类 |
安神药;平肝药;活血药;敛疮药
|
主治 |
失眠;癫痫;眩晕;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Lichen Lethariellae Cladonioid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ethariella cladonioides(Nyl.)Krog[Chlorea cladonioides Nyl.]
|
科属分类 |
梅衣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