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地葵、地麦、落帚子、,独扫子、竹帚子、千头子、帚菜子、铁扫把子、扫帚子 |
汉语拼音 | di fu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生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3-7m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条主脉;茎上部叶较小,有一中脉。花单个或2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小,两性或雌性;黄绿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有时近扇形;雄蕊5,花丝丝状;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球形,果皮与种子离生,包于花被内。种子1颗,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几遍布全国。 |
生态环境 | 生于荒野、田边、路旁,栽培于庭园。 |
药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喜向阳。以选向阳、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上栽培为宜。www.med126.com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直播或育苗移载,行株距各约50cm,每1hm2用种量7.5~15kg。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耕除草、追肥2次。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地老虎,可用毒饵诱杀或人工捕杀。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备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胞果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周围具三角形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后,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无臭,味微苦。 以饱满,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除去花被)纵切面:果皮细胞1-2列,细胞内充满细小方晶。种皮细胞1-2列,黄棕色。外胚乳菲薄,胚乳位于马蹄状胚的中心,含微细淀粉粒。 粉末(包括宿存花被)特征:灰 绿色或黄褐色。①非腺毛由2-3 个细胞组成,有的具壁疣。②石细 胞壁稍厚,纹孔稀少;有的石细胞 呈短纤维状,长65-150μm,壁较 厚,木化。③花被裂片表皮细胞表 面观呈多角形;气孔类圆形,黄棕 色,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④ 果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弯曲,细 胞内充满小方晶.盲径3-13m.偶 见簇晶。⑤种皮细胞黄棕色,略呈现长方形或方形。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 10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置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 泡沫,放置10min泡沫消失不明显。(检查皂甙) (2)取本品粉末10g,加15%硫酸30ml,以100ml氯仿提取。取氯仿提取液5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溶液后,则显棕紫色。(检查甾萜类)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3)取本品的甲醇浸出液2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少许,于水浴上加热2min则显淡红色。(检查黄酮类)本品粉末10g,加酸性水温浸30min,分别取滤液2ml置4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化铋钾试剂,碘一碘化钾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汞钾试剂,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5)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0g,置圆底烧瓶中,加15%硫酸30ml,氯仿100ml,回流水解2h,滤过。滤液分出氯仿层,回收氯仿,定容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少许,加乙醇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上海荧光化学厂)薄层板。用氯 仿-丙酮-环己烷(2:1:7)展开。取出晾干,喷5%磷钼酸的乙醇 试液,加热后,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
中药化学成分 | 果实主含三萜及其甙,已分离得到: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3-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 ranoxyl]-oleanolic acid},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基]齐墩果酸{3-O-[β-D-xylopyranosyl(1→3)β-D- methylglucuronopyranoxylate]oleanolic acid},www.med126.com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哺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还含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一些饱和脂肪酸混合物[1]和甾体成分:20-羟基蜕 皮素(20-hydroxyecdysone),5,20-二羟基蜕皮素(5,20-dihydrox-yecdy sone),20-羟基-24-亚甲基蜕皮素(20-hydroxy-24-methyleneecdysone),20-羟基-24-甲基蜕皮素(20-hydroxy-24-methyleC-dysone)。[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抑菌: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社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用试管稀释法,1:3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抑菌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www.med126.com羊毛样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50%煎剂用干板挖沟法,对伤寒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2.抑制过敏:地肤子水提物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1.配阳起石,一补阴,一壮阳,相须为用,阴阳俱补。 2.配白鲜皮,用治湿热疮痒,黄水疮,肌肤湿烂,皮肤搔痒等症。 3.配黄芩,清热止痢。配生地,用治目赤,疗效大增。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4.配牡蛎,山药,五味子,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 |
药性 | 苦;性寒 |
归经 | 肾;膀胱经 |
功效 | 清热利湿;法风止痒 |
功效分类 | 利水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痢;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本草备要》:恶螵蛸。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卢复: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2.《本草述》: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每见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须酒。愚谓清热则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阴达阳,则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其寒性,乃为得之。 3.《本草求真》: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疝,并煎汤以治疮疥。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4.《本草求原》:地肤子,清利膀胱邪热,补膀胱阴血,热去则小便利,中焦之阴气自受益,而耳目聪明矣。故有阴火而小便不禁,尿数或淋疝,客热丹毒并治,为末酒服治白带,同白蔹为丸治白浊。 5.《本草正义》:地肤子,苦寒泄热,止有清导湿热,通泄小便之用。《本经》又谓其补中益精气,《别录》称其强阴者,乃湿热不扰而阴精自安之意,断不可拘泥字面,认为补益之品。6.《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7.《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8.《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9.《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10.《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11.《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12.《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
考证 | 出自《神农本草经》 |
药物应用鉴别 | 地肤子与苦参:均清湿热,祛风止痒,且都有利尿作用,故凡风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皮肤瘙痒及妇女阴痒带下之证,以及湿热蕴结小便淋痛不利之证,均可应用。但尚各具特点,地肤子祛风利湿止痒较好,故偏治因风湿热邪所致的皮肤及妇女阴痒,小便淋痛等。苦参苦寒清热力强,故外治热毒痒疮,内治泻痢黄疸等。地肤子与黄柏: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 |
药典收录 | 是 |
药材拉丁名 | Fructus Kochiae Scopari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Kochia scparia(L.) Schrad[Chenopodi- um scopariumL.」 |
科属分类 | 藜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