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xie ye ro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桑科植物斜叶榕的树皮。
|
动植物形态 |
乔木,高5-20m。全株有乳汁。单叶互生;叶柄粗短,长6-15mm;托叶卵状披针形,略弯曲,长约7mm;叶片革质,变异很大,通常两侧不对称,斜菱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7cm,宽3-6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一边稍阔,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波状角;叶背略粗糙,有微小的瘤状突起体,基出脉3条,侧脉5-7对,网脉在背面稍明显。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扁球形或球状梨形,直径5-8mm,成熟时黄色,顶部有脐状突起,下端聚狭成柄,长5-10mm,微被柔毛;基部有少数苞片;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生于近口部,花被片4-6;雄蕊1,花丝短,有退化雌蕊;瘿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子房近球形,花柱侧生;雌花着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花被片4,子房斜卵形,略具乳头状突起,花柱侧生。瘦果。花、果期全年。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树皮呈半卷筒状,长短不等,厚1-2mm。外表面灰棕色,具纵皱纹,皮孔横向,栓皮易脱落露出鲜黄色皮部;内表面白色,具细密纵皱纹。质稍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湿;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利湿药;解毒药
|
主治 |
感冒;高热惊厥;泄泻;痢疾;目赤肿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Cortex Fiei Gibbos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Ficus tinctoria Forst.f.subsp.gibbosa(B1.)Corner[F.gibbosaB1.]
|
科属分类 |
桑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