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hong nian gu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苋科植物繁穗苋的种子。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1-2m。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具钝棱角,几无毛。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cm,宽2-5.5cm,先端锐尖或圆钝,具小芒尖,基部楔形。花单性或杂性,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由多数穗状花序组成,直立,花后期下垂;苞片和小苞片钻形,绿色或紫色,背部中肋突出,先端具长芒;花被片5,膜质,绿色或紫色,顶端有短芒,花被片和胞果等长;雄蕊比花被片稍长;雌花苞片为花被片长的一倍半,花被片先端圆钝。胞果椭圆形,盖裂,先端有3齿,和宿存花被等长,种子棕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日晒,搓揉,取种子,干燥。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苦;性微寒 |
归经 | 肝;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活血消肿药 |
主治 | 痢疾;胁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maranthus paniculatus L. |
科属分类 | 苋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