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qi mu p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树皮。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大乔木,高30-40m。树皮光滑,灰色;枝条灰色或灰褐色,无毛,幼枝有短柔毛;芽具柄,有2枚芽鳞。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几无毛;叶片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4cm,宽2.5-8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上面疏生腺点,幼时疏生长柔毛,下面密生腺点,几无毛,脉腋间有时具簇生的髯毛;侧脉8-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单生,下垂,长3-4cm,每一苞片有花3朵;雌花序球形,每苞片2朵花,无花萼,小苞片附着于苞片上。果穗单生,下垂,长圆形,长1-3.5cm,直径5-20mm,果序柄细长,柔软,长2-8m,无毛,果苞木质,先端具5枚浅裂片。小坚果卵形,扁平,长约3mm,具膜质翅。花期4-5月,果期8-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有栽培。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区的沟边或林中,常成群落生长。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涩;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
功效分类 | 凉血止血药;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吐血;衄血;崩漏;肠炎;痢疾;风火赤眼;黄水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lnus cremastogyne Burk. |
科属分类 | 桦木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