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樟扣、樟子、樟木蔻、樟树果
|
汉语拼音 |
zhang mu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 |
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11-12月间采摘成熟果实,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球形,直径约5-8mm,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果皮呈肉质而薄,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气极香,味辛辣。
|
中药化学成分 |
种子含脂肪油,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三饱和酸、二饱和酸、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摩尔百分比例为80:17:1:2。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温
|
归经 |
|
功效 |
祛风散寒;温胃和中;理气止痛
|
功效分类 |
祛风散寒药;温胃和中药;理气止痛药
|
主治 |
脘腹冷痛;寒湿吐泻;气滞腹胀;脚气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ructus Cinnamomi Camphor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
科属分类 |
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