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野黄连、龙节七 |
汉语拼音 | yan jie lian |
英文名 | Root of Fernleaf dichocarpum |
药材基原 | 为毛茛科植物蕨叶人字果的根茎及根。 |
动植物形态 | 蕨叶人字果,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状茎较短,密生多数须根。叶基生,3-11枚;叶柄长3.5-11.5cm;;叶为鸟趾状复叶,中央指片菱形,长2.5-7.5cm,宽1.7-3.5cm,中央部具3-4对浅裂片,边缘有锯齿,侧生指片有3或5枚小叶,小叶不等大,斜工作菱形或斜卵形,最小的小叶长仅8mm。花葶高20-28cm,3-11个;复单歧聚伞花序,长5-10cm,有3-8朵花;花梗长2-3cm;苞片3全裂;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长8-10mm,宽3.8-4mm,先端钝尖;花瓣5,金黄色,长2.8-4.5mm,瓣片近圆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具细长的爪;雄蕊多数,长3.5-4.5mm,花药黄色,长约0.8mm;收皮2;基部合生。蓇葖果2,人字形叉形,狭倒卵状披针形,长11-12mm。种子约8颗,近圆球形,直径约1mm,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地密林下,溪旁或沟边阴湿处。 |
药用植物栽培 | 1.生物学特性 喜温凉环境,最怕酷热。以心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栽培为宜,如果土质粘重,则根系不发达,易引起烂根。 2.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5-6月果实成熟,将采收的种子置通风处15d左右,随即进行播种。苗床要求搭有一定遮荫度的棚,然后将种子撒播苗床上,均匀撒1层草皮灰,注意保持苗床湿润,待苗高8cm左右时,即可移植。 3.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及时除草、追肥,并搭设荫棚。冬季及早春气温低时透光度为60%,夏、秋季透光度为30%-40%,注意抗旱防涝。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为害叶片,初期出现黄褐色小斑,用代森锌4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喷射。虫害有地老虎等咬断幼苗,可用毒饵诱杀。 |
采收和储藏 | 栽培3-4年后,于冬季将根挖出,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烘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微苦;性寒 |
归经 | 肺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功效分类 | 消肿药 |
主治 | 痈疮肿毒;外伤肿痛;跌打冬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贵州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ichocarpum dalzielii(Drumm.et Hutch.) W.T.Wang et Hsiao[Isopyrum dalzielii Drumm.et Hutch.;I.flaccidum Ulbr.] |
科属分类 | 毛茛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