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方石、直石、土石、硬石膏 |
汉语拼音 | chang shi |
英文名 | Anhydrite |
药材基原 |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 |
动植物形态 | 斜方晶系。晶形板状或短柱状,惟不多见,一般成致密粒状、大理石状集合体。颜色白灰、淡蓝、淡红及黑色等。条痕白色。玻璃或脂肪光泽。透明或微透明。断口参差状。硬度3-3.5。比重2.95。性脆。 |
资源分布 | 产于山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云南、西藏等地匀有产出。 |
生态环境 | 产于沉积岩层、热液矿脉、火成熔岩及接触交代矿床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本品为扁块状或块状,有棱。江灰色、灰色或深灰色。条痕白色或浅灰色。体较重,质坚硬,指甲不易刻划成痕。但可砸碎,浅色者断面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深色者光泽暗淡。无臭,无味。以色淡、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无色透明;低正突起;呈三组相互正交的假立方体解理。干涉色较高,可达Ⅲ级绿色;平行消光;延长符号可正可负。二轴晶;正光性。 |
中药化学成分 | 是天然产不含结晶水的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CaSO4)。此外,常杂有微量的氧化铝(Al2O3)、二硫化铁(FeS2)、氧化镁(MgO)、二氧化硅(SiO2),以及锶、钡等。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滤过。滤液显钙盐和硫酸盐的各种反应。参见“石膏”条。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辛;寒;无毒 |
归经 | 肺;肝;膀胱;胃经 |
功效 | 清肝明目;行气利水 |
功效分类 | 清肝药;明目药;行气药 |
主治 | 身热烦渴;目赤翳障;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3两。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 2.《别录》:主胃中结气,止消渴,下气,除胁肋肺间邪气。 |
考证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长石,理如马齿,方而润泽玉色。生长于山谷,及太山临淄。采无时。 2.《纲目》:长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状似软石膏而块不扁,性坚硬洁白,有粗理起齿棱,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尔。烧之亦不粉烂而易散,方解烧之亦然,但TUO声为异尔。昔人以此为石膏,又以为方解,今人以此为寒水石,皆误矣。但与方解乃一类二种,故亦名方石,气味功力相同,通用无妨。唐、宋诸方所用石膏,多是此石,昔医亦以取效,则亦可与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发汗耳。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Anhydritum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nhydrite |
科属分类 | 钙化合物类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