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银线盆、九层盖、野洋参、小将军、小叶青、麻叶青、竹叶青、蕲蛇药、尖叶山蝴蝶、竹叶小青、肺角草、滴水珠、金边莲、银耳环 |
汉语拼音 | ban ye lan |
英文名 | Herb of Creeping Rattlesnake Plantain |
药材基原 | 为兰科植物大斑叶兰、小斑叶兰、大花斑兰或绒叶斑叶兰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1.大斑叶兰,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茎伸长,匍匐,肉质。茎直立,被长柔毛。叶4-6枚,互生于茎下部,具叶柄;柄长1-2cm,基部具膜质鞘;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上面绿色,具黄白色精致的斑纹,花茎直立,高约20cm;总状花序具花5-20余朵,疏生,花序轴被长柔毛;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偏向一侧,白色或微带红色;萼片卵状披针形,长8-11mm,外面被毛;花瓣卵状倒披针形,唇瓣与萼片等长,基部膨大成半球形的囊,囊内有毛,先端具长圆状披针形的长喙;蕊柱长约为萼片的3/5。蒴果直立,长8-12mm。花期8-9月。 2.小斑叶兰,较大斑叶兰小,茎高10-25cm;叶3-7枚,长1-2.5cm,宽7-18mm,先端锐尖或稍钝,基部圆至宽楔形;花白色或黄白色,萼片三角状卵形,长4-5mm;花瓣倒披针形,唇瓣先端长喙狭而弯曲。 3.大花斑叶兰,茎高5-10cm。叶片卵表,长2-4cm,上暗蓝绿色,背面带红色。花序有花2-8朵,花呈长筒状;萼片长2.5-3cm;唇瓣比萼片短,白色带黄色,蕊喙臂和花药十分长而细。 4.绒叶斑叶兰,茎高8-16cm。叶片卵形,长2-3cm,边缘波状,上面暗紫色并为天鹅绒状,中肋白色或黄白色,下面淡红色或稍带粉红色。萼片长7-8mm;唇瓣凹陷呈囊状;蕊喙分裂成条状的2枚裂片。 |
资源分布 | 1.大斑叶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西藏。 2.小斑叶兰广布于全国各地。 3.大花斑叶兰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4.绒叶斑叶兰分布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
生态环境 | 1.大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 2.小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 3.大花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 4.绒叶斑叶兰生于山坡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辛;平 |
归经 | |
功效 | 润肺止咳;补肾益气;行气活血;消肿解毒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肺痨咳嗽;气管炎;头晕乏力;神经衰弱;阳痿;跌打损伤;骨节疼痛;咽喉肿痛;乳痈;疮疖;瘰疬;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忌酸、冷食物。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肺病咳嗽: 斑叶兰五钱,炖肉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气管炎: 鲜斑叶兰一至二钱,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骨节疼痛,不红不肿者: 斑叶兰捣烂,用酒炒热,外包痛处(小儿用淘米水代酒),每日一换。(《贵州民间药物》)④治毒蛇咬伤,痈肿疖疮: 鲜斑叶兰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2.《苏南种子植物手册》:治毒蛇咬伤。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肺病咳嗽,气管炎。 4.《西藏常用中草药》:软坚散结。治瘰疬。 |
考证 | 出自《峨嵋药植》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Goodyearae Repent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1.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f. 2.goodyera repens (L.)R.Br.[Satyrium repens L.] 3.Goodyera bifora(Lindl.)Hook.f.[Georchis biflora Lindl.] 4.Goodyera velutina Maxim. |
科属分类 | 兰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