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内科用药
|
作用类别 |
|
药物组成 |
麻黄125g,桂枝125g,白芍125g,干姜125g,细辛62g,甘草(蜜炙)125g,法半夏188g,五味子125g。
|
性状 |
|
功效 |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
主治 |
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
剂型 |
冲剂、合剂、汤剂
|
用法用量 |
合剂:每1ml相当于生药0.5g,每次10-20ml,日3次口服,用时摇匀。冲剂:成人每次1-2块,日2-3次口服,儿童酌减。汤剂: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
用药禁忌 |
本方为治外寒内饮之剂,故凡是风热咳喘及正气不足的虚喘不宜用,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
|
不良反应 |
1.一般认为本方几乎无副作用。
2.有将双剂重剂小青龙汤合为1剂误用后仍未见副反应者。
3.偶有消化道症状(胃部不适、嗳气、腹泻等)或皮肤瘙痒感(中止给药后迅速消失)。
4.本方毕竟为辛烈走窜峻剂,能代阴动阳,故应用当慎之,辨证须准确,并随证加减,凡阴虚血虚严重者均不宜用。临床仅用于喘急必须之时,一旦缓解,即减量或换方。应用中曾发现头痛如劈、心悸汗不止、气冲头面、衄血不止者。
5.小青龙汤与地高辛合用致室性早博1例,停用本方,只服地高辛,早博未再出现。
|
制备方法 |
细辛、桂枝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白芍、麻黄、五味子、甘草加水煎煮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约1000ml。法半夏、干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浓缩,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与细辛、桂枝挥发油,搅匀,即得。
|
规格 |
|
药理作用 |
|
检查 |
|
鉴别 |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2000版药典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三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