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儿科用药
|
作用类别 |
|
药物组成 |
黄50g,杏仁100g,生石膏400g,甘草50g,金银花166.6g,连翘166.6g,知母166.6g,黄芩166.6g,板兰根166.6g,麦冬166.6g,鱼腥草166.6g。
|
性状 |
棕红色液体;味甜,微苦。
|
功效 |
清热解毒,宜肺化痰。
|
主治 |
用于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等症。
|
剂型 |
口服液
|
用法用量 |
口服。1-3岁每次10ml,日1次;4-7岁每次10ml,日4次;8-14岁每次20ml,日3次。或遵医嘱。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大剂量服用,可能有轻度胃肠不适反应。
|
制备方法 |
以上十一种,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2-1.14(90-95℃)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2-1.24(90-95℃),加二倍量水,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得滤液。将蔗糖400g溶于适量水中,滤过,滤液与上述药液合并,煮沸15分钟,加入苯钾酸钠2g,加水至1000ml,滤过,灌装,即得。
|
规格 |
10ml/支
|
药理作用 |
经动物实验,其结果表明具有解热、镇咳、消炎的作用,对祛痰亦有一定的效应。
|
检查 |
1.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15(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34页)。
2.PH值:应为0.4-5.5(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40页)。
3.其它: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15页)。
|
鉴别 |
1.取本品20ml,加25%氢氧化钠溶液2ml,加乙醚3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液,低温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醇-水-氯仿-氨水(10∶4∶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3ml,加无水乙醇25ml,充分振摇后,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苓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用4%醋酸钠调制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醇-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2ml,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30ml,弃去氯仿层,水层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于醇提取液,加盐酸2ml,加热回流1小时,正丁醇液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2次,每次50ml,弃去水层,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乙醚10ml使溶解,乙醚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mm,用前用10ml乙醚预洗)上,用乙醚1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菝葜皂甙元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8%香草醛无水乙醇溶液与硫酸溶液(7→10)的混合液(5∶1),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三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