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儿科用药
|
作用类别 |
|
药物组成 |
柴胡250g,黄芩125g,板兰根250g,葛根125g,金银花187.5g,水牛角62.5g,连翘150g,大黄62.5g。
|
性状 |
本品为红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
功效 |
清热解毒,泻炎利咽。
|
主治 |
主治小儿外感高热,头痛,咽喉肿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数或指纹浮紫等。
|
剂型 |
口服液
|
用法用量 |
口服。1岁以内,每次服2.5-5ml;1-3岁,每次服5-10ml;3-7岁,每次服10-15ml;7-12岁,每次服15-20ml。日3-4次。
|
用药禁忌 |
如病情较重或服药24小时后疗效明显者,可酌情增加剂量。
|
不良反应 |
|
制备方法 |
以上八味,将柴胡、金银花、连翘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其余水牛角加水先煎煮3小时后,再将蒸馏后的药渣与黄芩等四味加水共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待冷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5%,搅匀,静止后,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
规格 |
10ml/支
|
药理作用 |
对流感病毒(甲1、甲2、乙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提高机体防御系统的功能,增加肌体免疫能力,有退热、消炎、镇咳、祛痰等作用。
|
检查 |
1.相对密度: 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得低于1.08。(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44页)
2.pH值:应为7.3-8.3(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44页)
3.装量差异:取本品5支,将内容物分别用干燥注射器抽尽,在室温下检视,每支口服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如有1支少于标示量时,不得超过标示装量的5.0%。
|
鉴别 |
1.取本品5ml,水浴蒸至近干,趁热加入乙醇5ml。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硫酸数滴,溶液显紫红色并渐变为污绿色。
2.取本品1ml,加水4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2-3滴,摇匀,在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显紫红色。
3.取本品20ml,加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l,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0.5g,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3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7∶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鉴别3.项下剩余的乙醚提取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2g,加乙醚10 ml,振摇提取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3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7.5∶2.4∶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遮光,密封保存。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中国药典》1995年版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一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