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外科用药
|
作用类别 |
本品为疖类非处方药药品。
|
药物组成 |
麝香1.14g,硼砂3.6g,炉甘石(煅)98.02g,硇砂0.15g,冰片44.4g,人工牛黄1.14g,珍珠(制)1.14g,琥珀0.45g。
|
性状 |
本品为浅褐色的软膏;气香,有清凉感。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
主治 |
适用于疖、痈、热毒蕴结证。
|
剂型 |
软膏
|
用法用量 |
外用。取适量膏药涂抹患处或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日1次。溃前涂药宜厚,溃后涂药宜薄。
|
用药禁忌 |
1.忌食辛辣食物。
2.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3.孕妇慎用。
4.敷药后局部红肿热痛加重,或伴有恶寒发热时宜到医院就诊。
5.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
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8.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不良反应 |
|
制备方法 |
以上八味,将珍珠、琥珀分别粉碎成细粉、炉甘石水飞成细粉,取麝香、人工牛黄、珍珠、琥珀与炉甘石细粉配研,另分别取硼砂、硇砂、冰片与炉甘石细粉配研。将上述全部细粉混匀,另取液体石蜡100克加热熔化趁热滤过,放冷后加入上述细粉搅匀,加入到经灭菌、滤过放冷至约50℃的凡士林710g和羊毛脂40g中,搅匀至半凝固状制成1000g,即得。
|
规格 |
10g/支
|
药理作用 |
经动物实验,其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消炎、镇痛和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又经体内、外抑菌实验,显示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等的效应。
|
检查 |
应符合软膏剂项下有关的各规定(中国药典1990版一部附录19页)。
|
鉴别 |
1.取本品2g,置具塞试管中,加氯仿10ml,振摇静置,倾去上层液,取残渣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碎片半透明,有光泽,表面观颗粒性,有的可见细密波纹理。
2.取本品1g,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加新制的1%香草醛的硫酸溶液1-2滴,即显紫色。
3.取本品约2g,加稀盐酸5ml,置水浴上加热5分钟,冰浴冷却,滤过,滤液加10%氢氧化钠溶液6ml,摇匀,滤过。取滤液1ml,加稀盐酸2ml和亚铁氰化钾试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
4.取本品约10g,加乙醇20ml搅拌5分钟,倾取乙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取乙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和猪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正已烷-醋酸-甲醇(32:6: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10℃烘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止,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95年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二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