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儿科用药
|
作用类别 |
|
药物组成 |
黄芪72g,黄精21.6g,茯苓21.6g,五味子21.6g,淫羊藿21.6g,牡蛎21.6g,青黛3.6g,鸡内金16.8g。
|
性状 |
本品为棕红色液体,味甜微酸。
|
功效 |
扶正祛邪,固表止汗,健脾和胃,
|
主治 |
用于脾虚胃弱引起的少食、多汗、睡眠不宁。
|
剂型 |
口服液
|
用法用量 |
口服。儿童1-2岁,每次2.5-5ml;3-6岁,每次10ml;7岁以上,每次15ml;日2次或遵医嘱。
|
用药禁忌 |
外感发烧时暂停服用;一岁以下婴儿慎用。
|
不良反应 |
|
制备方法 |
以上八味,五味子用85%乙醇回流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回流液,滤过;黄精、茯苓用70%乙醇回流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回流液,滤过;牡蛎、鸡内金、黄芪、淫羊藿、青黛(布包)与五味子药渣合并,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50℃热测),加乙醇适量使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与回流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10(50℃热测),加70%单糖浆480ml,枸橼酸1.92g及苯甲酸钠2.88g,及水适量,使总量至1000ml,搅匀,静置,滤过,灌封,即得。
|
规格 |
10ml/支
|
药理作用 |
|
检查 |
1.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12(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34页)。
2.PH值:应为3.0-5.0(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40页)。
3.装量差异:取本品5支,用干燥的注射器将内容物分别抽尽,在室温下检视,不得少于标示量,如有1支少于标示量时,不得超过0.5毫升。
4.卫生学检查:应符合(86)部颁“药品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
鉴别 |
取本品30ml,置分液漏斗中,加氯仿20ml,振摇提取,静置,弃去氯仿液,加醋酸乙酯20ml,振摇提取,静置,分取醋酸乙酯液,加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醋酸乙酯液置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Ⅰ,另取淫羊藿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Ⅱ。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1∶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Ⅰ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棕褐色斑点,再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的Ⅱ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橙黄色斑点,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三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