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分类 |
西药
|
作用分类 |
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英文名 |
Potassium Iodate*
|
汉语拼音 |
|
别名 |
|
药物组成 |
|
性状 |
本品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味微涩。熔点560℃,易溶于水,在乙醇中几乎不溶,碘酸钾晶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
功效 |
|
主治 |
缺碘人群的补碘,以确保机体每日对碘的需要。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提高体能,促进儿童的体格发育;育龄妇女在孕前、孕期和哺乳期补充生理需要量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的发生,即预防缺碘所致的脑发育落后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本品特别适用于吃盐(碘盐)少、不吃盐或少吃盐的重点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这部分人群的补碘对下一代的正常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
用途 |
|
方解 |
|
药理作用 |
碘元素作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原料,碘是通过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的,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为:
1.促进物质的分解代谢,提高氧耗量,产生热量,从而维持体温和基本生命活动。
2.垂体的支持作用。
3.是儿童体格发育,特别是身高、性发育、骨发育等发育所必需的激素之一,它的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发育迟滞。
4.在脑发育的临界期内,它是脑发育特别是神经细胞的迁移和分化、髓鞘、神经突起及神经联系的发育所必需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缺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发育障碍,从而表现出以程度不同的智力落后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发育迟滞。
|
体内过程 |
口服碘酸钾后,碘酸根离子在接触体液后很快被还原成碘离子。动物实验表明:静脉给药2-3分钟内可转变为碘离子,口服的转换速率也很快。口服后1小时血碘浓度迅速达到峰值,而后下降,但维持较高浓度达5-8小时,然后逐渐下降至给药前的血碘浓度。
甲状腺滤泡上皮能主动从血浆摄取碘离子并浓集于上皮细胞内;在过氧化物酶和H2O2的作用下,碘离子与酪氨酸结合成一碘酪氨酸(MIT)或二碘酪氨酸(DIT);然后再偶合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进而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以胶质形式储存于滤泡腔内;机体需要时再把胶质吞噬入上皮,分解后以T3、T4的形式(主要为T4)释放入血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除甲状腺外,乳腺、唾液腺、生殖腺等也能浓集碘,乳腺浓集的碘离子可通过乳汁提供给婴幼儿。
未被利用的无机碘离子主要经尿排出,少量的碘在代谢后,以有机碘(包括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或粪便排出。
|
剂型 |
片剂
|
规格 |
片剂:0.3mg(含碘180μg),0.4mg(含碘240μg)。
|
用法用量 |
片剂:口服用,成人和4岁以上儿童,每日1次,每次1片(0.3mg);4岁以下,每2日服1次,每次1片(0.3mg)。颗粒剂:温开水冲服,成人和4岁以上儿童,每日1次,每次2包(0.15mg×2);4岁以下,每日服1次,每次1包(0.15mg)。
|
不良反应 |
人体能耐受相当大量的碘酸钾,故在一般补碘的剂量下,碘酸钾是十分安全的,多无不良反应。极个别人空腹服用后有上腹部不适;偶见过敏反应,如:皮肤血管性水肿(肢体、颜面、口唇、喉头等)、皮肤红斑、发热等。
中毒反应:病人每日口服50mg碘酸钾未见任何中毒反应,通常口服大于生理需要量的1000倍以上才会发生中毒反应,主要症状及损害为:恶心、呕吐、溶血、痉挛性瘫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原发性损害、视网膜血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视杆细胞的继发性损害。
|
注意事项 |
1.由于机体储碘的能力有限,因此需逐日按生理需要量进行补碘;
2.避免同抑制碘吸收的药物同时服用,如:钙、氟、镁剂有碍于碘的吸收,在碘缺乏的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更显著。
|
贮藏 |
避光,密封保存。
|
备注 |
*号为英文名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简称INN)或无国际专利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