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分类 |
西药
|
作用分类 |
沁尿系统用药物\利尿药
|
英文名 |
Bumetanide
|
汉语拼音 |
|
别名 |
丁尿胺
|
药物组成 |
|
性状 |
白色结晶粉末,无臭,略有苦味,熔点:231-235℃。
|
功效 |
|
主治 |
治疗心力衰竭,肝病和肾脏病包括肾病综合征引起各种水肿和急性肺水肿,也常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呋塞米长期应用后,利尿作用减低或消失,本品可以作为呋塞米的代用品。其口服和肠道外给药,两者效果几乎相等。
|
用途 |
|
方解 |
|
药理作用 |
主要作用于肾脏小管髓衬升支,由于抑制了肾脏髓质小管钠的重吸收,减少了由小管液进入髓质细胞间的钠离子,降低了髓质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干扰了尿的浓缩过程,使进入集合管尿液的水分增多,不能充分被吸收,结果尿量排泄增加,尿的渗透压降低。实验证明,自由水清除率明显降低。氯的重吸收明显被阻断,钾的排泄程度则与药物使用剂量呈正相关。本品亦排钙和镁。对近端小管也有附加作用,因为磷的重吸收是在近端小管,服用该药后,磷的排泄增加。本品还会降低尿酸排泄,提高血浆尿酸的水平。口服后,30-60分钟见效,1-2小时达峰值,一般剂量,如1-2mg,利尿作用可持续4-6小时。静脉注射,约5分钟即开始利尿,15-30分钟达高峰,作用持续2-3小时。由于其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较弱,因而其促使钾丢失的程度比呋塞米轻。该药利尿作用机制与呋塞米相似,作用较前者为强,而且有速效和短效的特点,临床应用,一般认为其1mg剂量相当于呋塞米20-40mg。
|
体内过程 |
口服吸收迅速、安全,生物利用度为80%,Vd0.15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96%,t1/2在1-1.5小时。
|
剂型 |
片剂,注射剂
|
规格 |
片剂:1mg。注射剂:0.5mg。
|
用法用量 |
用量须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而定。成人通常口服每次1mg,1日1-3次。如果须要快速利尿,在首次加大剂量后,如无明显利尿,则可间隔4-6小时重复给药,最大剂量,可以1日达10mg。在肝功能衰竭水肿病人,用量不宜过大,加大剂量时,应逐渐增加。不能口服的病人,可以经静脉或肌内注射,其用量可参考口服法。
|
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同呋塞米。偶尔可出现肌肉痉挛、头晕、恶心、皮疹、短暂的粒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减低的病人用大剂量时,可能出现肌痛,但持续时间2小时左右,即可自行消失,如果时间持续长久,而且疼痛剧烈,则停药。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出现高尿酸血症、高氯血症、低血钾、低钠血症、血尿素氮升高、血肌酐升高等。但这些反应,其中大部分和用量大,利尿过速或过多有关。个别病人还可出现以下生化指标升高;LDH、AST、ALT、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尿糖也偶见出现。
|
注意事项 |
1.电解质丢失和血容量不足,其用量必须根据病人情况,大剂量和长期应用,可以引起水丢失过多,电解质丢失,血容量降低,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发生。
2.低血钾的发生,特别是在以下几种病人应十分注意,如;动力衰竭服用洋地黄者、肝硬化腹水、失钾性肾病、有室性心律不齐的病人。在这些病人使用本品时,应小心观察病人情况和监测血钾水平。
3.对磺胺有过敏史的病人,可能对本品有交叉过敏。
4.高尿酸血症,常无临床表现,因此,长期应用时,须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
5.应用本品剂量较大时,特别是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出现可逆性的血尿素氮(BUN)升高。
6.由于利尿,血容量改变,糖尿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应用本品时,应定期检查血糖水平。
7.可能引起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与本品同时应用时,应密切观察增加前者毒性发生的可能。
8.可加强降血压药物的作用,当治疗高血压水肿,加用本品时,应根据病人情况,考虑是否须将降压药减量。
9.丙磺舒与本品对肾小管有相互竞争机制,不宜同时应用。
10.不宜将本品加在酸性输液中经静脉滴注,因易发生沉淀。
|
贮藏 |
避光保存。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