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一名莞草,一名卑共。 |
释名 | |
产地 | 生泰山川谷。陶隐居云: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图经曰:茵芋,出泰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味苦,温、微温,有毒。药性论云:茵芋,味苦、辛,有小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形似石南,树生,叶厚,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五、六、七月采。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能治五脏寒热似疟,诸关节中风痹,拘急挛痛,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治温疟发作有时。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茵芋 味苦,温、微温,有毒。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一名莞草,一名卑共。生泰山川谷。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陶隐居云: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淮以合疗风酒散。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三、四尺,叶似石榴短厚,茎赤。今出华州、雍州。四月采茎、叶,日干。药性论云:茵芋,味苦、辛,有小毒,能治五脏寒热似疟,诸关节中风痹,拘急挛痛,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治温疟发作有时。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入药炙用。出自海盐。形似石南,树生,叶厚,五、六、七月采。 图经曰:茵芋,出泰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药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干用。或云日干。胡洽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酒主之。其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南、细辛、桂心各一两,凡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