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
归经 | 入胃经。乃阳明经药。 |
药物形态 | 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疵。(大明) 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李珣) 补肝风虚。(好古) 去风痰。(丹溪) 阳明之脉营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 |
功用 | 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白附子 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疵。(大明) 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李珣) 补肝风虚。(好古) 去风痰。(丹溪) 【归经】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 【前论】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讱庵曰。阳明之脉营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