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
归经 | 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好古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吴机曰。俗以半夏性燥。代以贝母。不知贝母乃肺药。半夏乃脾胃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皆宜贝母为向导。禁用半夏。若涎者。脾之液。脾胃湿热。至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昏愦。口噤。偏废僵仆不语。生死旦夕。是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立毙。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治痰厥头痛。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胀目不得瞑。(纲目) 救暴卒。(无己) |
功用 | 下气。止汗。(本经) 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除胸寒。燥脾家湿。消肿散结。(元素) 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 和胃气 健脾气 补肝风 润肾燥 通阴阳 理顺逆)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 |
配伍应用 | 柴胡为使。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堕胎。(别录)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咳嗽吐痰。虚劳吐血。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皆宜贝母为向导。禁用半夏。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盖取其能作嚏也。 |
全文 | 半夏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柴胡为使。 【主治】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胀目不得瞑。(纲目) 救暴卒。(无己) 【归经】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 和胃气 健脾气 补肝风 润肾燥 通阴阳 理顺逆) 【前论】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 好古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吴机曰。俗以半夏性燥。代以贝母。不知贝母乃肺药。半夏乃脾胃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皆宜贝母为向导。禁用半夏。若涎者。脾之液。脾胃湿热。至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昏愦。口噤。偏废僵仆不语。生死旦夕。是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立毙。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剂草部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