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
归经 | 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血痹。欬逆寒热。(本经) 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痛。中恶心腹痛。(别录) 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遍身痹刺痛。脚气。水肿。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好古) 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及喉舌口齿生疮。(时珍) 冲脉为病气逆里急。(丹溪) |
功用 | 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逐风邪。开腠理。利大肠壅气。(甄权) 下产后余血。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 止痢止泻。厚肠胃。(孟诜)开郁化滞。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 肝肾气分药 脾胃血分药 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胃)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 食则令人口开目瞪。但多用防损元气。 |
临证应用 | 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他药不可代也。时珍曰。吐酸之症。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向导。 |
配伍应用 | 蓼实为使。 |
配伍禁忌 | 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寇氏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尤甚。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丹溪曰。此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
全文 | 吴茱萸 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欬逆寒热。(本经) 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痛。中恶心腹痛。(别录) 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遍身痹刺痛。利大肠壅气。(甄权) 下产后余血。治肾气。脚气。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 止痢止泻。厚肠胃。(孟诜) 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及喉舌口齿生疮。(时珍) 冲脉为病气逆里急。(丹溪) 【归经】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 肝肾气分药 脾胃血分药 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胃) 【前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 寇氏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尤甚。 李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他药不可代也。但多用防损元气。 丹溪曰。此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时珍曰。吐酸之症。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向导。 【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剂木部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