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 |
归经 | 入脾胃大肠三经。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炒令紫黑, |
鉴别 | 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即颗,有三棱,色黑。若刚子,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 |
贮藏 | |
炮制 | 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与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
功用 | 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误用杀人。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芫花为使, |
配伍禁忌 | 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芦笋、酱豉、冷水,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凡使巴豆之与豆及刚子,须在仔细认,勿误用杀人。刚子,勿使。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 |
全文 | 巴豆 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芫花为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芦笋、酱豉、冷水,杀斑蝥蛇蝎毒。 按: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废皆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张飞,亦一虎将也。顾人用之何如耳?可概弃哉!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雷公云:凡使巴豆之与豆及刚子,须在仔细认,勿误用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即颗,有三棱,色黑。若刚子,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与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