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蛤蟹(《日华》)、仙蟾。 |
释名 | 志曰: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时珍曰:蛤蚧,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雷敩以雄为蛤,以雌为蚧,亦通。 |
产地 | 志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 |
生境 | 多巢于榕木及城楼间,多居古木窍间, |
性味 | 咸,平,有小毒。《日华》曰:无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禹锡曰: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蛤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时珍曰:按:段公路《北户录》云:其首如蟾蜍,背浅绿色,上有土黄斑点,如古锦纹,长尺许,尾短,其声最大,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为真也。 |
贮藏 | |
炮制 | 敩曰: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日华》曰:凡用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或用蜜炙)。 李珣曰:凡用须炙令黄色,熟捣。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久咳嗽,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下淋沥,通水道(《开宝》)。下石淋,通月经,治肺气,疗咳血(《日华》)。肺痿咯血,咳嗽上气,治折伤(《海药》)。疗肺痈消渴,助阳道(时珍)。 |
功用 | 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宗奭曰:补肺虚劳嗽有功。 |
用法 | 宜丸散中用。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宗奭曰:蜥蜴能吐雹祈雨,故能治癃淋,利水道。 时珍曰:其功长于利水,故《千金》治症结水肿,尸疰留饮,有蜥蜴丸。《外台》治小儿阴溃用之,皆取其利水也。刘涓子用同斑蝥、地胆治瘘疾,取其利小便,解二物之毒也。 |
全文 | 蛤蚧 (宋《开宝》) 【释名】蛤蟹(《日华》)、仙蟾。 志曰: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时珍曰:蛤蚧,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雷敩以雄为蛤,以雌为蚧,亦通。 【集解】 志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最惜其尾,见人取之,多自啮断其尾而去。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盖相似也。禹锡曰: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蛤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于榕木及城楼间,雌雄相随,旦暮则鸣。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鬻,云治肺疾。 珣曰:生广南水中,夜即居于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近日西路亦有之,其状虽小,滋力一般。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张开,曝干鬻之。颂曰:人欲得首尾全者,以两股长柄铁叉,如粘黐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入药须雌雄两用。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敩曰: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 时珍曰:按:段公路《北户录》云:其首如蟾蜍,背浅绿色,上有土黄斑点,如古锦纹,长尺许,尾短,其声最大,多居古木窍间,亦守宫、蜥蜴之类也。又顾玠《海槎录》云:广西横州甚多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曝干售之,炼为房中之药甚效。寻常捕者,不论牝牡,但可为杂药及兽医方中之用耳。 【修治】 敩曰: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日华》曰:凡用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或用蜜炙)。 李珣曰:凡用须炙令黄色,熟捣。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为真也。宜丸散中用。 【气味】咸,平,有小毒。《日华》曰:无毒。 【主治】久咳嗽,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下淋沥,通水道(《开宝》)。下石淋,通月经,治肺气,疗咳血(《日华》)。肺痿咯血,咳嗽上气,治折伤(《海药》)。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时珍)。 【发明】 宗奭曰:补肺虚劳嗽有功。 时珍曰: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附方】旧二。 久嗽肺痈:宗奭曰:久嗽不愈,肺积虚热成痈,咳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用蛤蚧、阿胶、鹿角胶、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钱半,用河水三升,银石器内文火熬至半升,滤汁。时时仰卧细呷。日一服。张刑部子皋病此,田枢密况授方,服之遂愈。喘嗽面浮并四肢浮者:蛤蚧(一雌一雄,头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紫团人参(似人形者)半两为末,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煮糯米薄粥一盏,投入一饼搅化,细细热呷之。(《普济》)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