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斑蝥(《本经》)、龙尾(同上)、螌蝥虫(《拾遗》)、龙蚝(音刺)。斑蚝。 |
释名 | 时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讹为斑蝥,又讹斑蚝为斑尾也。《吴普本草》又名斑菌,曰腃发,曰晏青。 |
产地 | 《别录》曰:斑蝥生河东川谷。吴普曰:生河内川谷,亦生水石。保升曰:斑蝥所在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辛,寒,有毒。 普曰:神农:辛。岐伯:咸。扁鹊:甘,有大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纹,乌腹尖喙。斑蝥背上一画黄,一画黑,嘴尖处有一小赤点,在豆叶上食汁;弘景曰: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蝥;九月、十月复还地蛰,即呼为地胆,此是伪地胆耳。为疗犹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亭长,身黑头赤。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八月取,阴干。就叶上采取,阴干用。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斆曰:凡斑蝥、芫青、亭长、地胆修事,并用糯米、小麻子相拌炒,至米黄黑色取出,去头、足、两翅,以血余裹,悬东墙角上一夜,至明用之,则毒去也。 大明曰:入药须去翅、足,糯米炒熟,不可生用,即吐泻人。 时珍曰:一法用麸炒过,醋煮用之也。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本经》)。血积,伤人肌。治疥癣,堕胎(《别录》)。治瘰疬,通利水道(甄权)。疗淋疾,敷恶疮瘘烂(《日华》)。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蛊毒、轻粉毒(时珍)。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故其入药亦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药行气,以毒攻毒是矣。 杨登甫云:瘰疬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胆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块,或如烂肉,皆其验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涩痛不可当,以木通、滑石、灯心辈导之。 |
配伍应用 | 马刀为之使, |
配伍禁忌 | 恶肤青、甘草、豆花。 |
妊娠禁忌 | 宗奭曰:妊娠人不可服之,为溃人肉。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斑蝥 (《本经》下品) 【校正】陈藏器:螌蝥虫系重出,今并为一。 【释名】斑蝥(《本经》)、龙尾(同上)、螌蝥虫(《拾遗》)、龙蚝(音刺)。斑蚝。 时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讹为斑蝥,又讹斑蚝为斑尾也。《吴普本草》又名斑菌,曰腃发,曰晏青。 【集解】《别录》曰:斑蝥生河东川谷。八月取,阴干。 吴普曰:生河内川谷,亦生水石。 保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纹,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 弘景曰: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蝥;九月、十月复还地蛰,即呼为地胆,此是伪地胆耳。为疗犹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亭长,身黑头赤。 斆曰:芫青、斑蝥、亭长、赤头四件,样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画黄,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画黄,一画黑,嘴尖处有一小赤点,在豆叶上食汁;亭长形黄黑,在葛叶上食汁;赤头身黑,额上有大红一点也。 颂曰:四虫皆是一类,但随时变耳。《深师方》云:四月、五月、六月为葛上亭长,七月为斑蝥,九月、十月为地胆。今医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胆、亭长少使,故不得详也。 恭曰:本草、古今诸方,并无王不留行虫。若陶氏所言,则四虫专在一处。今地胆出豳州,芫青出宁州,亭长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虫出四处,可一岁周游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长、地胆,状貌大殊。且豳州地胆三月至十月采自草菜上,非地中取,陶盖浪言尔。 时珍曰:按:《本经》、《别录》,四虫采取时月,正与陶说相合。《深师方》用亭长,所注亦同。自是一类,随其所居、所出之时而命名尔。苏恭强辟,陶说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经》云:春食芫花为芫青,夏食葛花为亭长,秋食豆花为斑蝥,冬入地中为地胆(黑头赤尾)。其说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纷纭,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虫,雷氏之赤头,方药未有用者。要皆此类,固可理推。余见地胆。 【修治】斆曰:凡斑蝥、芫青、亭长、地胆修事,并用糯米、小麻子相拌炒,至米黄黑色取出,去头、足、两翅,以血余裹,悬东墙角上一夜,至明用之,则毒去也。 大明曰:入药须去翅、足,糯米炒熟,不可生用,即吐泻人。 时珍曰:一法用麸炒过,醋煮用之也。 【气味】辛,寒,有毒。 普曰:神农:辛。岐伯:咸。扁鹊:甘,有大毒。马刀为之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甘草、豆花。 时珍曰:斑蝥、芫青、亭长、地胆之毒,靛汁、黄连、黑豆、葱、茶,皆能解之。 【主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本经》)。血积,伤人肌。治疥癣,堕胎(《别录》)。治瘰疬,通利水道(甄权)。疗淋疾,敷恶疮瘘烂(《日华》)。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蛊毒、轻粉毒(时珍)。 【发明】宗奭曰:妊娠人不可服之,为溃人肉。治淋方多用,极苦人,须斟酌之。 时珍曰:斑蝥,人获得之,尾后恶气射出,臭不可闻。故其入药亦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药行气,以毒攻毒是矣。 杨登甫云:瘰疬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胆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块,或如烂肉,皆其验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涩痛不可当,以木通、滑石、灯心辈导之。又葛洪《肘后方》云:《席辩刺史传》云:凡中蛊毒,用斑蝥虫四枚,去翅、足炙熟,桃皮五月初五日采取。去黑皮阴干,大戟去骨,各为末。如斑蝥一分,二味各用二分,合和枣核大,以米清饮服之,必吐出蛊。一服不瘥,十日更服。此蛊洪州最多,有老妪解疗之,一人获缣二十匹,秘方不传。后有子孙犯法,黄华公若于则时为都督,因而得之也。 【附方】旧六,新九。 内消瘰疬,不拘大人小儿:《经验方》:用斑蝥一两(去翅、足),以粟一升同炒,米焦去米不用,入干薄荷四两为末,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五丸,以消为度。《广利》:治瘰疬经久不瘥。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浆水一盏,空腹吞之。用蜜水亦可。重者不过七枚瘥也。 瘘疮有虫:八月中多取斑蝥,以苦酒浸半日,晒干。每用五个,(铜器炒熟为末),巴豆一粒,黄犬背上毛二七根(炒研),朱砂五分。同和苦酒顿服,其虫当尽出也。 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直指》) 疔肿拔根:斑蝥一枚捻破,以针划疮上,作米字形样,封之,即出根也。(《外台》) 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随即消散。斑蝥三个(去翅、足,炒),滑石三钱,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汤下,日一服,毒从小便出。如痛,以车前、木通、泽泻、猪苓煎饮,名破毒饮,甚效。(东垣方) 积年癣疮:《外台》:用斑蝥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永类》:用斑蝥七个,醋浸,露一夜,搽之。 面上大风,面上有紫未消:用干斑蝥末,以生油调敷。约半日,胀起。以软帛拭去药,以棘针挑破,近下令水出干。不得剥其疮皮,及不可以药近口、眼。若是尖子,即勿用此,别用胆矾末合药以治之。(《圣济总录》) 疣痣黑子:斑蝥三个,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个,捣烂点之。 疯狗咬伤:《卫生易简方》云:此乃九死一生之病。急用斑蝥七枚,以糯米炒黄,去米为末。酒一盏,煎半盏。空心温服,取下小肉狗三、四十枚为尽。如数少,数日再服。七次无狗形,永不再发也,累试累验。《医方大成》:用大斑蝥三七枚,去头、翅、足,用糯米一勺,略炒过,去斑蝥。别以七枚如前炒,色变,复去之。别以七枚如前,至青烟为度,去蝥,只以米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再进一服,以小便利下毒物为度。如不利,再进。利后肚疼,急用冷水调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则有伤。黄连水亦可解之。但不宜服一切热物也。 中沙虱毒: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一枚烧至烟尽,研末,敷疮中,立瘥。(《肘后》) 塞耳治聋: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枣核大。绵裹塞之。(《圣惠方》) 妊娠胎死:斑蝥一枚,烧研水服,即下。(《广利方》)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