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甘,温,有微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奭)。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
功用 | 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澼,加客气。 |
临证应用 | 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澼,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奭)。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厚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暍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临发日早,无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黄丹少许。(《德生堂》)。 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