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白草(《本经》)、白根(《别录》)、兔核(《本经》)、猫儿卵(《纲目》)、昆仑(《别录》)。 |
释名 | 宗奭曰: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 时珍曰:兔核、猫儿卵,皆象形也。昆仑,言其皮黑也。 |
产地 | 《别录》曰:白蔹生衡山山谷。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颂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寒。权曰:有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作藤生,根如白芷,恭曰: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不似白芷。保升曰:蔓生,枝端有五叶,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本经》)。杀火毒(《别录》)。治发背瘰疬,面上疱疮,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大明)。解狼毒毒(时珍)。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弘景曰:生取根捣,敷痈肿,有效。 颂曰:今医治风及金疮、面药方多用之。往往与白芨相须而用。 |
配伍应用 | 之才曰:代赭为之使。 |
配伍禁忌 | 反乌头。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白蔹 (《本经》下品) 【释名】白草(《本经》)、白根(《别录》)、兔核(《本经》)、猫儿卵(《纲目》)、昆仑(《别录》)。 宗奭曰: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 时珍曰:兔核、猫儿卵,皆象形也。昆仑,言其皮黑也。 【集解】《别录》曰:白蔹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竹穿,日干。 恭曰: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不似白芷。 保升曰:蔓生,枝端有五叶,所在有之。 颂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一种赤蔹,花实功用皆同,但表里俱赤尔。 根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寒。权曰:有毒。 之才曰: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本经》)。杀火毒(《别录》)。治发背瘰疬,面上疱疮,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大明)。解狼毒毒(时珍)。 【发明】弘景曰:生取根捣,敷痈肿,有效。 颂曰:今医治风及金疮、面药方多用之。往往与白芨相须而用。 【附方】旧四,新十。 发背初起:水调白蔹末,涂之。(《肘后方》) 疔疮初起:方同上。(《圣惠方》) 一切痈肿:权曰:白蔹、赤小豆、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之。陶隐居方: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贴之。日三上。 面鼻酒渣:白蔹、白石脂、杏仁各半两,为末,鸡子清调涂,旦洗。(《御药院方》) 面生粉刺:白蔹二分,杏仁半分,鸡屎白一分,为末。蜜和杂水拭面。(《肘后方》) 冻耳成疮:白蔹、黄柏等分。为末。生油调搽。(谈野翁方) 汤火灼伤:白蔹末敷之。(《外台》方) 诸物哽咽:白蔹、白芷等分。为末。水服二钱。(《圣惠方》) 铁刺诸哽,及竹木哽在咽中:白蔹、半夏(泡)等分。为末。酒服半钱,日二服。 (《圣惠方》)刺在肉中:方同上。 胎孕不下:白蔹、生半夏等分。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榆皮汤下五十丸。(《保命集》) 风痹筋急肿痛,展转易常处: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忌猪肉、冷水。(《千金方》) 诸疮不敛:白蔹、赤蔹、黄柏各三钱(炒研),轻粉一钱,为细末。先用葱白浆水洗净,敷之。(《瑞竹堂方》)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