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其顶上实处。名紫金沙。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气味苦甘咸平。有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此房悬树顶上得风露者。其蜂黄黑色。长寸许。螫马牛及人欲死。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修治〕 须十二月采。洗去蜂粪泥土。蒸半日。晒干。炙令焦黄。细研。当因各证原方。如其修治。不得执一。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本经主惊痫瘛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诸本草治恶疽附骨痈邪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疗上气及遗尿失禁。烧灰酒服。主阴痿。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缪氏云。凡病气血虚而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露蜂房 此房悬树顶上得风露者。其蜂黄黑色。长寸许。螫马牛及人欲死。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其顶上实处。名紫金沙。 气味苦甘咸平。有毒。本经主惊痫瘛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诸本草治恶疽附骨痈邪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疗上气及遗尿失禁。烧灰酒服。主阴痿。 炙研和猪脂。涂瘰疬成瘘。同热烧酒浸一刻。频漱。治风牙肿痛。五痫得效方。露蜂房焙石绿各一两。桂心远志肉人参各五钱。朱砂一钱。为末。粥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崩漏。京墨为末二钱匕。露蜂房烧为末三指撮。酒调服。又崩漏五色。使人无子。蜂房末三指撮。温酒服之。神效。阴痿。蜂窠烧研。新汲井水服二钱。有效。阴毒腹痛。露蜂房三钱烧存性。葱白五寸。同研为末。男左女右。着手中握阴卧之。汗出即愈。喉痹肿毒。露蜂房灰白僵蚕等分为末。每乳香汤服半钱。牙风肿痛。草蜂房一枚。盐实孔内。烧过。研末擦之。盐汤漱去。舌上出血。窍如针孔。紫金沙一两。贝母四钱。芦荟三钱。为末。蜜和丸弹子大。每用一丸。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 〔论〕 露蜂房之用。本经首主惊痫瘛疭寒热邪气癫疾。非止如后世以毒攻毒之说。夫痫原于阴中之阳虚。赵以德谓元气虚弱。或外感内伤之邪。由经脉入于两肾动气中。致阴阳分离。脉道不通而为厥逆。即经所云精气并居发为癫疾也。蜂房赋物虽微。妙能以归阳于阴者。合阴阳之离。而夺精气之并。观别录取治附骨恶疽根在脏腑者。是岂仅奏功于血气之末。而不深入脏腑以为理乎。苏恭疗上气及遗尿失禁。更主阴痿。则知此味归阳于阴之功矣。盖阴中阳虚者。多源于阴虚。故感于邪。而阳乃离阴。之位以上越。明其源于阴虚者。以肾间动气。固在至阴之中也。再参在下如女子崩漏之治。不使阴离于阳也。男子阴痿及男女阴毒腹痛之治。不使阳并于阴也。在上更如喉痹牙风之治。不使阳离于阴也。又如舌上出血窍如针孔之治。不使阴并于阳也。种种不越惊痫之义以推求之。本经故以治痫专属此味耳。 缪氏云。凡病气血虚而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修治〕 须十二月采。洗去蜂粪泥土。蒸半日。晒干。炙令焦黄。细研。当因各证原方。如其修治。不得执一。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