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有毒中药古籍文献 > 正文:吴茱萸功效主治/吴茱萸中毒古籍文献查询
    

有毒中药吴茱萸古籍文献

  
异名
释名
产地
生境
性味 苦辛大热。有小毒。气味俱厚。浮而沉。阳中阴也。
归经 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药物形态
品种考证 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其色青绿。
养殖栽培
采收
加工
鉴别
贮藏
炮制 滚汤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质量鉴定
主治 治吞酸。疗痞满塞胸。咽膈不利。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胃冷。吐泻腹痛霍乱转筋。除湿血痹。疗遍身痹刺痛。利五脏。通关节。及大肠壅气。治脚气冲逆。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方书治胀满积聚呕吐。鼻证。心痛胃脘痛发热喘齿。水肿痰饮。反胃噎。咳嗽血。着痹谵妄不能食。嘈杂大便不通小便数。痘疹余毒。耳证虫。
功用 (士材)诸本草温中下气。润肝燥脾。开郁气。
用法
用量
毒副作用
临证应用
配伍应用
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
食忌
使用注意 。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冷痰宿水所致。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附方
医案
药用机理
全文 吴茱萸
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其色青绿。
苦辛大热。有小毒。气味俱厚。浮而沉。阳中阴也。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吴萸辛散燥热。入厥阴居多。脾肾其旁及也。(士材)诸本草温中下气。润肝燥脾。开郁气。治吞酸。疗痞满塞胸。咽膈不利。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胃冷。吐泻腹痛。霍乱转筋。除湿血痹。疗遍身痹刺痛。利五脏。通关节。及大肠壅气。治脚气冲逆。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方书治胀满积聚呕吐。鼻证。心痛胃脘痛发热喘齿。水肿痰饮。反胃噎。咳嗽血。着痹谵妄不能食。嘈杂大便不通小便数。痘疹余毒。耳证虫。吴萸禀火气以生。故其味苦辛。其气湿热。气味俱厚。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兼入足少阴厥阴经。(仲淳)按经言土木水参居为脾肝肾。皆在膈下。其气脉相近而相和也。缪氏谓入足阳明太阴。兼入足少阴厥阴经。良然。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甚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臌胀下利。宜于吴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东垣)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好古)震坤合见。其色缘。故仲景治厥阴病及温脾胃。皆用此。(又)痰饮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吴仙丹。用吴萸汤泡七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熟水每服五十丸。不再作。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肾气上哕。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萸醋炒热。橘皮附子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汤下七十丸。冷气腹痛。吴萸二钱擂烂。以酒一钟调之。用香油一杯。入锅煎热。倾茱酒入锅煎一滚。取服立止。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用吴萸一两。仁一两。和炒茱焦。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酒浸温服。脏寒泄泻。倦怠减食。吴萸汤泡过炒。猪脏半条。去脂洗净。装满扎定。文火煮熟。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日二服。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萸三钱泡过。入水煮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吴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醋心上攻甚。用吴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服。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久不发。食已吞酸。胃气虚冷。吴萸汤泡七次焙干。炮姜等分。为末。汤服一钱。此二证正治虚寒而吞酸者也。腹中症块。吴萸三升捣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再炒热。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消乃止。此外治法。
〔论〕 吴萸震坤合见。其色青绿。木皮亦绿。是木为土用者也。三月开花红紫色。本春木之气。酝酿于长夏火土。至秋结实。告成于九月而气乃烈。举春温夏热之气。尽归秋燥之辛以宣之。其味则由苦而辛。辛后复有苦。木昌于火而归于金。即就金而致其火之用。以畅厥阴风木之气。故下泄浊阴。为所必须。夫苦归于辛而火气上宣。辛复纳于苦而火气下达。所以辛热之味多上行。而此能下泄。火金之气最盛。则下行最速也。夫厥阴之所宣者。本于至阴肾。厥阴之达其气以为用地者。用于太阴脾。此味所主。本于厥阴。大都畅水中之覆阳。降土中之滞阴。非寻常下气者比也。其治要不越于气血。然治气在血之先。所治之证。不越于湿寒热。然寒在湿之先。而热在湿之后。是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本经首言温中下气。继以除湿血痹。夫气之不下。正海藏所谓痞满塞胸。咽膈不通。由浊阴反居清阳之位。阴不得阳以生化也。温中则气下。所谓温中。即日华子起阳健脾之谓也。阳起而脾健。则阴得阳以化。阳即和阴以行。即是便可除湿。而血不病于痹矣。试摘其主治较多之证以悉之。如甄权云利大肠壅气。即方书胀满。用沉香交泰(此证阴结于上。不能化以下行。故痞满而便燥。方中君大黄以除湿热。而厚朴为臣。其佐之者或健脾。或降气。或行湿而助之渗利。或和血而助化血痹。皆治阴之不降而胸胀。阳之不升而肠燥。以成交泰之功。)及导气(此与交泰丸不同。一降阴气而行湿之义多。一补阳气而通格之义胜。虽同是便秘。但阴降则阳升。阳升而佐以行气。则湿化。阳盛则阴降。阴降而佐以通利。则格消。二者胥用吴萸和他味以奏功。)二丸。以治上胀而下秘也。如海藏云。润肝燥脾。即胀满之用木香顺气汤。以治浊气在上而能下者。(此汤以升柴为君。臣以甘辛大热者消散中寒。辛苦大温者通顺滞气。而调和营卫滋养中气之味次之。)又云两胁刺痛。脉弦而细。正血滞于中土之脾而不能润肝。以致脾患于湿。若血不滞则肝自润。而脾自燥。此即下气而除湿血痹之义也。如濒湖所云吞酸。即方书湿热之治。有吐酸吞酸者。投咽醋丸。用黄连为君。苍芩陈茱为辅也。其湿热滞气甚者。投参茱丸。用六一散为君。吴萸为佐。合服也。至治虚寒之吞酸。有醋心上攻。止用浓醋煎吴萸汤顿服者。有食已吞酸。将吴萸炮姜等分末服者。盖是证有湿热寒湿之殊。惟此味下气除湿。为其主要如寒湿之治。治其因寒而成湿。湿在寒之后也。湿热之治。治其因湿而化热。热在湿之后也。又此味之治泄泻。亦有湿热寒湿之殊。其因湿化热者。热在湿之后。故用黄连燥之清之。更以此味行中土之滞。俾湿先化而奏功。至于寒湿泄泻。类由于元阳虚。正经所谓中气之湿也。必如吴萸之温中下气。乃能偕诸味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尔。再如疝证。亦有湿热寒湿之治。其寒类从外受。不专责于元阳之虚也。因寒而阳不得化。阳不化而郁于寒中。是为寒化湿。而湿因化热。故丹溪论治。惟宜于通。或疏散。或分利。或针灸。皆通其由外而受之邪也。第外邪固属病因。实则病于肾中寒水之化不行。致风木郁于所生之中。而小腹及外肾。凡肾肝部分。见于病者不爽。此所云湿热。不止于因寒而化湿。复因湿而化热也。盖有原本于真阳不足。即不能化阴。而阴随化为湿者。(正如酷暑蒸湿。即伤人身之真阳。是不必因寒化湿之的据。况于人身元气。有原禀于不足者乎。)惟用此味导阴以达阳。则湿自化而热自行。又脚气一证。更有寒湿风湿湿热之因。求其本而责之。总归于阴不升而阳不降耳。盖足为三阴所起之地。即为三阳所归之地。三阴有不足。不能上而召阴。则三阳无所归。不能下而和阴。阴下壅而阳上淫。壅者壅于极下之足。故统名脚气也。第泻与疝。多因于阴邪之有余。而脚气还病于真阴之不足。阴不足故阳不归。如吴萸之用。似能下阳气以归阴。即能和阴气以起阳。所谓治其本也。知责其本。则如寒湿风湿湿热之标。随其所胜以投剂。仍归之治本以奏效矣。其次治在积聚。惟吴萸本温中而下气。由气下而除湿血痹。故五积中独肺脾二积倚之。以肺主气。而脾为胃行气于阴阳也。肺积在右胁下。病于气所从出之道。然由气而病于血痹。则肝亦随肺以同病。故息奔汤有桂心与他味等分。可见气不病于血。不能成积也。又如脾积之痞气丸。用白术砂仁姜乌椒桂以治虚寒矣。乃更有连芩为诸药之君者。为积块已坚。气郁已久。化湿化热。块日益大。责其本在寒。治其标在湿热。再以厚朴散结。吴萸下壅。茵陈导湿。而合芩泽以渗之。是其不专主清热者。不犹是不以热先湿之义乎。又有甲丸治痞气。当胃脘结聚如杯。积久不散者。以鳖甲为君。(用其阴气之专以行湿而化热)大黄为臣。(除湿热)更用附子行湿。木香升降诸气。而吴萸佐之。另有破结散瘀者。总因湿热属血分病。而脾土主湿化。此丸亦犹是治湿为先。不外于下气除血痹之义尔。其次治呕吐证。有丁香吴萸汤以治寒。又有咽醋参萸等丸以治湿热。(湿热甚者用茱为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盖君六一而臣吴萸。正令其不与湿热相拒以致用也。)至于霍乱。则有吴茱萸汤。治冒暑伏热。腹痛作泻。或冒寒忍饥。伤胃吐泻。甚则头旋眼晕。转筋逆冷。其处方止吴萸木瓜食盐三味也。又木瓜汤治吐泻转筋扰闷。止木瓜吴萸茴香甘草四味也。更有木瓜散。但以生姜易茴香去甘草而已。数方虽以木瓜为主。而非吴萸不足以助之。其次治心痛脘痛有九痛丸。是因虚寒而疏越其滞气者。又扶阳助胃汤。是驱寒而补其中土之虚者。又草豆蔻丸。是主客寒犯胃。即热亦可用者。此其用吴萸之义易明也。又其次则治痹三方。一肠痹。二脾痹。诸痹因风寒湿邪闭其正气。以故患于不仁。第痹在肠。是六腑受病。其治疏利而兼以补。痹在脾。是五脏受病。其治补益而入以行。如吴萸者。或腑或脏。行气畅血。皆不可少。概不越于下气除湿血痹之义也。以上第摘夫主治较多之证以悉之。而余证可以类推。总之。兹味之用。全取其气。古人于九月九日插佩。岂非以火土之气。至此尽为金用。有如是其烈也欤。化原本于火土。而致用乃畅于三秋之金。洁古海藏所以谓为阳中阴。惟为阳中之阴。故能分解清浊。经云阴阳如一者死。所谓清浊者即阴阳之二气也。阴阳合而分。分而合。兹物得其元机乃如此。是不惟诸破决剂莫之与同。即诸补益味。亦难齐其运化之功矣。明者其善用之。
缪氏云。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秘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此火极似水。当与桂附干姜之类同忌。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冷痰宿水所致。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修治〕 滚汤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语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